真金白银解困 协同发力闯关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院长冯喜良谈稳就业政策措施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财政、货币和投资等政策要聚力支持稳就业,并提出了具体措施。近年来,我国实施就业优先政策,注重发挥财政、货币等政策对促进就业的作用。在当前特殊的背景下,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制定的财政、货币和投资等政策有哪些特点?在财政、货币和投资等政策聚力支持稳就业的情况下,人社部门需要做好哪些工作?针对这些问题,有关媒体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本期将有关内容予以转载,以飨读者。
既稳定现有就业
又增加新的就业
【记 者】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在财政、货币和投资等政策方面提出很多支持稳就业的措施,与以往相比,这些政策措施呈现出哪些特点?
【冯喜良】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财政、货币和投资等政策聚力支持稳就业,与以往相比,这些措施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规模大、力度强。这次投入的资金规模是比较大的,包括1万亿元的财政赤字、1万亿元的抗疫特别国债、6000亿元的中央投资预算,再加上大型商业银行提供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等,这些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放水养鱼的政策力度是比较强的,显示出政府全力保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的决心。
二是全方位、多层次。一方面,从财政、货币、投资等政策的实施主体看,这次涉及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税务总局、人社部等多个部门,与以往相比,这次聚力支持稳就业的参与主体更多、协作更加深入,呈现出全方位联动的特点;另一方面,从政策服务的对象看,政策的覆盖面是多层次的,既有产业层面的,比如免征公共交通运输、餐饮住宿、旅游娱乐、文化体育等服务增值税,也有企业层面的,比如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所得税缴纳一律延缓到明年,还有劳动者层面的,比如对低收入人员实行社保费自愿缓缴政策,涉及就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全部取消。
三是施策及时、精准。《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财政、货币和投资等政策聚力支持稳就业,这是应对特殊时期的特殊举措,可以说政策的出台是非常及时的,给上亿市场主体增强了信心、缓解了压力,对保住市场主体意义重大。同时,在政策的落实上,不搞大水漫灌,明确了资金的使用方向,要把钱投到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落到失业人员和特困人员身上,投给发展前景好、带动就业能力强的产业,从这个角度看,施策又是非常精准的。
【记 者】制定这些政策措施是出于什么考虑?
【冯喜良】近年来,世界经济增长低迷,国际经贸摩擦加剧,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今年突发的疫情又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冲击,一季度经济出现负增长,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困难凸显,就业压力显著加大。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财政、货币和投资等政策要聚力支持稳就业,就是为了应对上述问题。
具体来说,制定积极有为的财政政策和灵活适度的货币政策是为了稳定现有就业;实施扩大投资政策是为了增加新的就业。
当经济下行时,财政政策通过预算、税收等工具,可以减轻企业经营负担;货币政策通过信贷、利率等工具,可以有效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财政赤字规模比去年增加1万亿元,同时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上述2万亿元全部转给地方,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务必推动企业便利获得贷款,推动利率持续下行。由此可见,这些政策的共同目的都是为了保住市场主体,通过保住生产规模,从而保住雇佣规模,努力稳定现有就业。
投资政策通过支持能够带来更多就业岗位的产业发展,可以积极增加新的就业。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安排6000亿元,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这些领域涉及建筑业、制造业、服务业等多个行业,同时可以带动上下游产业发展,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有助于吸纳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
从“短期应急”
到“长期计划”
【记 者】疫情发生以来,财政、货币政策在支持稳就业方面经历了哪些变化?
【冯喜良】今年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财政、货币等宏观政策协同支持稳就业显得更加迫切,需要运用恰当的财政、货币政策,进行逆周期调控,维护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确保实现“六稳”“六保”。
疫情发生以来,财政、货币政策在支持稳就业方面发生了一些变化,表现为从疫情发生初期的“短期应急”,到常态化防控阶段的“长期计划”,体现了政策根据疫情走势的不断调整。前期主要着眼于纾解企业困难,减负稳岗,推动企业有序复工复产,出台了阶段性减免企业社会保险费、加大失业保险稳岗返还力度、贷款延期还本付息等举措。这些政策具有一定的应急性和临时性,政策执行的期限较短。比如今年2月,人社部、财政部、税务总局联合印发的《关于阶段性减免企业社会保险费的通知》提出,各地可根据受疫情影响情况和基金承受能力,免征中小微企业三项社会保险单位缴费部分,免征期限不超过5个月。
当国内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疫情却出现了全球蔓延的局势,导致产业链供应链循环受阻,国际贸易投资萎缩,企业恢复生产、稳定经济增长可能比原来预计的时间要久,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来稳企业、保就业、稳定经济增长。比如今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等四部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对中小微企业贷款实施阶段性延期还本付息的通知》,一方面延续了此前延期还本付息安排,最长可以延期到明年3月31日;另一方面支持力度更大,对普惠小微贷款要求应延尽延。此外,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2万亿元主要用于保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包括支持减税降费、减租降息、扩大消费和投资;支持“两新一重”建设;推动制造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等,都体现了着眼未来的长远之计。
精准施策全面强化
就业优先
【记 者】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财政、货币和投资政策“含金量”非常高,如何让这些举措真正落地?
【冯喜良】让政策真正发挥实效需要让资金直达基层、直接惠企利民,比如要让财政补贴资金落到创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身上,要让银行放出的货币能真正落到中小微企业手中。
从纵向上来看,各个环节的堵点要打通,建立资金直达机制。以投资支持“两新一重”建设为例,要让资金直达产业,对接有发展前景的项目,坚决杜绝截留挪用。
从横向上来看,各个部门的配合要协调,切实加大工作力度。任务牵头部门和协办部门要协同配合,形成合力,避免推诿扯皮。比如,财政部门要与税务等部门加强协同配合,依法依规组织收入,严禁征收“过头税费”、违规揽税收费和虚增收入,不能因为财政收支矛盾大而乱收费,增加企业负担。
抓好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是一项系统工程,各个相关主体应注重统筹兼顾,根据形势变化及时调整完善政策,严格按照中央的精神,朝着稳就业、保民生的目标共同努力。
【记 者】在财政、货币和投资等政策聚力支持稳就业的情况下,人社部门需要做好哪些工作?
【冯喜良】在财政、货币和投资等政策聚力支持稳就业的情况下,人社部门应该借助政策“东风”,创新完善就业优先政策工具,全面强化就业优先政策。
一是全方位优化就业服务。就业服务是实施就业优先政策的重要手段,也是解决就业市场供求匹配问题的有效工具。今年受疫情影响,线下活动停摆,线上成为开展就业服务的重要渠道。人社部门可借此次契机,充分运用互联网等技术手段,加大岗位信息、职业指导、网上面试等服务供给,积极推进在线办理就业服务和补贴申领,提高服务能力。同时,也要注意就业服务供给的公平性,让农民工在就业地平等享受就业服务。
二是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是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的重要措施。新形势下,人社部门更要解决好培训谁、培训什么、怎么培训的问题。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投资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拓展5G应用,建设数据中心,这些领域同时也是人才紧缺的领域,因此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要与产业发展相协同。同时,也要关注失业人员、农民工等困难群体,通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
三是对劳动关系、社会保障等制度进行配套改革。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电商网购、在线服务等新业态在抗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我国包括零工在内的灵活就业人员数以亿计,这部分群体在劳动权益、社会保障等方面依然面临一些问题,需要在包容审慎的原则下,对有关制度进行配套改革,以充分激发人力资源的最大潜能,促进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的目标。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