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乡村产业发展实施意见》解读——勾画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新蓝图
原标题:《兰州市乡村产业发展实施意见》解读——
勾画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新蓝图
中国甘肃网3月23日讯 据兰州日报报道(记者 张万宏)日前我市下发《兰州市乡村产业发展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以着力构建地域特色鲜明、业态类型丰富、创新创业活跃、利益联结紧密的产业体系,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有力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意见》提出,从今年开始,乡村产业的重点是实施“1368”发展计划。即:走好一条路子,打造三大都市农业产业带,建立六大特色产业集群,实施八个专项行动。具体来说,要走好立足省会、辐射带动,突出特色、优化结构,以城带乡、融合发展,服务城市、富裕农民,走好现代都市农业发展“兰州模式”的新路子。
打造三大都市农业产业带:打造由青城至河口、河口至海石湾沿黄河、沿湟水河产业带,重点发展高效设施农业、自然风光休闲农业、现代农业综合园区、冷链物流产业;打造国道312、309、109沿线产业带,重点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田园综合体、农事体验、观光采摘、电商销售;打造石佛沟、皋兰山、兴隆山、马坡、新营南部二阴山区产业带,重点发展花海观赏、民宿农庄、休闲度假产业。
建立六大特色产业集群:进一步优化“九区十带”产业布局,着力推动主导特色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重点建立以“五沿三灌”川水地区(沿黄河、宛川河、庄浪河、湟水河、大通河,引大、三电、西电灌区)为主的兰州高原夏菜“优中优”主导产业集群,以七里河、西固、榆中南部、北部山区为主的百合和永登庄浪河川区为主的玫瑰“独一份”产业集群,以皋兰什川、黑石川、永登上川、七山等地区为主的白兰瓜、软儿梨、和尚头、七山羊等“特中特”产业集群,以榆中北部、南部山区和永登西北部山区为主的中药材、马铃薯种薯“好中优”新兴产业集群,以三县一区干旱山区、平台地为主的种养加一体的绿色循环产业集群,以自然景区、美丽乡村、重要交通枢纽、田园农庄为主的“农业+旅游”融合发展现代产业集群。
实施八个专项行动:
一是种植业品质提升行动。2020年,在稳定30万吨粮食产量的前提下,筹措资金2100万元,制定扶持政策,重点支持马铃薯种薯、蔬菜、药材、玫瑰、百合等特色产业发展。马铃薯种薯产业种植原原种1000万粒、原种2000亩、一级种6000亩,建成千亩示范基地5个,筛选主推品种5个,开展统防统治、推广集成技术各1万亩;蔬菜产业建设新品种示范基地4个、集约化育苗场2个、标准化设施小区6个、高产高效生产基地4个;百合产业建设种质资源苗圃、种球繁育基地、标准化示范基地各1个,建设专用保鲜库19座;玫瑰产业新建种质资源圃1个,引进加工生产线3条,制定团体标准2项,开展丰产栽培技术研究1项,对收购鲜花50吨以上龙头企业进行专项扶持;中药材产业新建新品种引进示范基地4个、良种繁育基地1个、种苗繁育基地2个、有机种植基地1个。
二是畜牧业扩量提质行动。2020年,筹措资金1600万元,出台专项政策,实施畜牧业转型升级项目工程。重点实施规模养殖场产能提升项目50个、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30个;在加快6个现有规模生猪养殖场增养出栏的基础上,扶持13个万头以上养猪场建设;加快永登县50万只肉羊大县、红古鑫源和榆中稼鸿等万只羊场、北京德青源80万只蛋鸡、甘肃海康50万只肉鸡场等项目建设。同时,发挥生猪产业联盟、大型生猪企业的支撑带动作用,落实财税、土地、环保、金融等政策,加快生猪生产提升;落实源头管控、排查监测、检疫监督、产品调运等措施,切实做好非洲猪瘟、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
三是龙头企业突破带动行动。引进正大、天兆、新希望、德青源、海康等“国字号”企业,研发市场需求大、品牌知名度高的“农字”号产品。扶持一批潜力大、效益好、带动强的冷链物流企业和农产品生产地、集散地、销售地批发市场,培育一批三产融合发展新兴业态,统筹推进农产品生产、加工、冷链、物流一体化建设。2020年,筹措资金1000万元,以“以奖代补”“贷款贴息”方式,对新认定的15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和监测运行规范、贷款500万以上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进行扶持。
四是产业园区示范创建行动。引导以龙头企业为主的新型经营主体集聚入园,梯次开展国家、省、市、县产业园区建设项目,培育产值过亿元的加工产业集群或农业产业园,构筑乡村产业“新高地”,推动资金、人才、技术等现代要素向园区集中。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培育一批资源独特、环境优良、业态丰富的美丽休闲乡村、乡村旅游重点村,打造乡村旅游知名品牌,增添乡村产业发展亮点。2020年,在积极争取国家、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项目的同时,筹措资金500万元,对新创建的20家以上市级休闲农业示范园区、示范农庄进行扶持,并向国家、省上推荐精品线路1条、精品景点3个以上。
五是循环农业发展促进行动。着力实施废污处理、资源利用、节水节能系列工程,创新生产模式,推广循环发展,实现农业产业新旧动能转换。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力度,开展农业节肥节药行动,实现化肥农药“零增长”。建立收储运输体系,集成推广实用技术,推进种养循环一体化,有效推动畜禽粪污、秸秆、废旧农膜、尾菜等农业废弃物饲料化、肥料化、能源化、资源化利用。2020年,筹措资金1000万元以上,实施循环农业系列项目,确保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3%以上、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率保持在80%以上、尾菜处理利用率达到40%以上、化肥农药施用量实现“零增长”。
六是“一村一品”争创行动。保护发展软儿梨、禾尚头、白兰瓜、七山羊等地方特色产品,建设“兰字”农产品基地,打造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做精做响地方特色产业。结合现代种养、产品加工、休闲农业、储藏运销等特色产业发展,支持建设规范化乡村工厂、生产车间,发展特色食品、制造、手工等地方富民产业。实施“一村一品”培育行动,突出培育“独一份”、“特中特”、“好中优”、“错峰头”的农业产品,增强核心竞争力,开展差异性竞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2020年积极争取国家产业强镇项目,力争创建1-2个“一村一品”专业村镇。
七是品牌培育提升行动。紧盯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成渝地区等终端大市场,组织经营主体抱团出省、专题推介,拓展销售渠道。支持5个定点市场开展电子商务、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加快3个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设。鼓励区县政府、产销协会、龙头企业申报、认证区域公用品牌,打造知名品牌;支持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完成高原夏菜商标注册、地理标志商标注册和第四批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申报,稳步提升品牌培育、保护水平。2020年,全市“三品一标”认证数量增长率达到8%,筹措资金1500万元,扶持10个“互联网+”示范点、5个“菜篮子”保供中心建设,举办、参展14次大型专题推介,对高原夏菜45大类商标注册、10个地理标志认证等给予扶持。
八是科技创新支撑行动。加强现代农业产业科技体系、研发中心、创新示范园区建设,建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联合攻克一批农业领域关键技术,培育一批竞争力强的重点龙头企业,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技术集成基地。推进农作物和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支持丝路寒旱农业配套技术、养殖栽培实用技术、优质品种繁育技术的示范推广。引导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军人、科技人员等返乡入乡人员和“田秀才”“土专家”“乡创客”创新创业,建立多种形式的创业服务平台,完善乡村创新创业支持服务体系。创建农村创新创业和孵化实训基地,加强乡村工匠、文化能人、手工艺人和经营管理人才的创新创业主体培训,提高创业技能。
打造三大都市农业产业带:青城至河口、河口至海石湾沿黄河、沿湟水河产业带;国道312、309、109沿线产业带;石佛沟、皋兰山、兴隆山、马坡、新营南部二阴山区产业带。
建立六大特色产业集群
兰州高原夏菜“优中优”主导产业集群
白兰瓜、软儿梨、和尚头、七山羊等“特中特”产业集群
玫瑰“独一份”产业集群
中药材、马铃薯种薯“好中优”新兴产业集群
种养加一体绿色循环产业集群
“农业+旅游”融合发展现代产业集群
实施八个专项行动
种植业品质提升行动。 2020年,在稳定30万吨粮食产量的前提下,筹措资金2100万元,制定扶持政策,重点支持马铃薯种薯、蔬菜、药材、玫瑰、百合等特色产业发展。
畜牧业扩量提质行动。 2020年,筹措资金1600万元,出台专项政策,实施畜牧业转型升级项目工程。
龙头企业突破带动行动。引进正大、天兆、新希望、德青源、海康等“国字号”企业,研发市场需求大、品牌知名度高的“农字”号产品。
产业园区示范创建行动。引导以龙头企业为主的新型经营主体集聚入园,培育产值过亿元的加工产业集群或农业产业园,构筑乡村产业“新高地”。
循环农业发展促进行动。着力实施废污处理、资源利用、节水节能系列工程,创新生产模式,推广循环发展,实现农业产业新旧动能转换。
“一村一品”争创行动。保护发展软儿梨、禾尚头、白兰瓜、七山羊等地方特色产品,建设“兰字”农产品基地,打造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做精做响地方特色产业。
品牌培育提升行动。紧盯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成渝地区等终端大市场,组织经营主体抱团出省、专题推介,拓展销售渠道。
科技创新支撑行动。加强现代农业产业科技体系、研发中心、创新示范园区建设,建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联合攻克一批农业领域关键技术,培育一批竞争力强的重点龙头企业,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技术集成基地。
相关新闻
- 2020-03-23《兰州市乡村产业发展实施意见》正式出台
- 2020-03-19榆中:线上培训线下服务保春耕
- 2020-03-18保春耕抓复工 兰州市场监管部门联合检查化肥市场
- 2020-03-16兰州新区花卉产业基地投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