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涧:开启幸福新生活
原标题:朱家涧 开启幸福新生活
今日朱家涧村,群众“下山上楼”,住上了安心房,用上了自来水,走上了柏油路,种起了大棚菜,开启了幸福的新生活。这个曾经是泾川县的深度贫困村,通过易地扶贫搬迁,让搬迁户不但搬得出,而且稳得住、能致富,圆了几代人的致富梦。
“下山上楼”住上“安心房”
七梁八坡山连山,朱家涧村就在这群山夹缝中。全村125户375口人住在10多个山头上。最南边的塔山组和最北边的段家山组相距6.5公里,山高坡陡,只有羊肠小道。自然环境恶劣、扶贫投入巨大、就地脱贫困难、返贫率高,是朱家涧村脱贫攻坚的“拦路虎”。
精准扶贫实施以来,经过县镇村三级持续攻坚,将朱家涧村群众整村搬迁到了王村镇街道。“刚搬迁的时候,群众思想转不过弯,部分群众还有抵触情绪”,朱家涧村党支部书记朱存录说。为了做通群众的思想工作,乡镇村干部先后开了4次村民代表大会,才把这件事定下来。
第一次召开村民大会,66岁的朱秉强烈反对。朱秉是朱家涧村中庄组人,“一辈子置办个庄子不容易,庄稼人没了地,搬出去以后可咋办?反对!”
为了打消这位“倔老头”的顾虑,镇村干部们前前后后上门13次做他的思想工作,还把他请到了新修楼房现场让他看了看,最终朱秉终于想通了:搬!到2019年6月底,朱家涧村整村搬迁到王村街道的移民新村,125户一户不落地搬进了新楼房,按照政策,每户只掏了1万元。
修路供气吃上“定心丸”
易地扶贫搬迁,村民最关心的还是吃水、行路、供暖、就医等与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难点问题。“搬出去了,我们种的地怎么办?我们走路回老庄去种地吗?搬到楼上生炉子供暖吗?”搬迁户朱等玉这样问村上的干部。
朱等玉对村里的泥巴路走怕了。从上世纪70年代起,朱家涧村组织全村人修路,经过几十年坚持不懈,终于修了一条土路,只能勉强让三轮车通行。但年年修路年年补,一场大雨,就有了缺口和塌陷的地方。
精准扶贫实施以来,县里投资100多万元,硬化了村里的上山路。搬到新的安置区以后,出门就是柏油路!解决了群众的行路难。“针对群众关心的水、电、暖问题,我们实施了二次供水工程,让群众用上了自来水,还通上了天然气,为群众安装了壁挂炉。”王村镇人大主席郭建忠一直是朱家涧村的包村领导,他介绍说,朱家涧村建成了村社区服务中心,配套建成附属用房,镇里落实健康扶贫、教育扶贫、兜底保障等政策,帮助贫困群众解决困难问题,让村民吃上了“定心丸”。
“以前我们最愁的是年轻人娶媳妇,条件太差,没有女娃娃愿意嫁到我们村,有很多男娃娃当了上门女婿。现在搬出来以后,住上了楼房,环境和城里一样,这个问题也不用愁了,已经有两个年轻人结婚了。”村民朱惠平开心地说。
种菜养牛有了“聚宝棚”
“一亩菜,十亩田,辛辛苦苦整一年,到头手里没有钱。”这是朱家涧村群众曾经的真实写照。以前村里几乎每家都种植二三亩大葱,但由于交通不便,每次卖大葱的时候,需要多次转运,耗时又耗力,收益并不明显。
搬得出,稳得住,如何让群众致富?这是村民最担心的问题。
对此,村里利用山区土地资源优势,在迁出区规划种植核桃杂果经济林1160亩,并间作套种了大葱、黄豆等农作物,解决了贫困群众短期增收问题。在移民新村的对面,流转土地建成13座日光温室、235座钢架大棚。每家贫困户自主经营两座大棚,每座棚年均收入可达3000元。村里还建成了朱家涧村兴涧养殖专业合作社,为83户贫困户寄养“平凉红牛”基础母牛142头,贫困户每年都可以分到红利。
以前老怕失业的朱成怀,如今到村里的蔬菜专业合作社上班,每月有3000元的工资收入,家里的3头牛还在合作社入了股,每年分红3650元。
“赶上了党的好政策”,这是朱家涧村群众的共同心声,如今他们的收入是芝麻开花节节高,日子越过越红火。(记者 张子恒 通讯员 李聪 胡望绚)
相关新闻
- 2020-04-13清水:光伏电站带来好“钱景”
- 2020-04-13甘肃青土湖岸畔“沙漠人参”丰收:生态和经济双提升
- 2020-04-01藏在深山众人知——陇南电商扶贫下真功
- 2020-04-01葡萄串起致富梦——记甘肃省乡村旅游示范村临泽县红沟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