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绣娘”潘小红 “绣”出扶贫扶志路
原标题:“残疾绣娘”潘小红 “绣”出扶贫扶志路
她是人们眼中颇具传奇色彩的“残疾绣娘”,她是20多年如一日带领残疾姐妹、贫困群众创业致富的“潘老师”,她是肃南县画艺手工艺品扶贫车间里走出的“带贫典型”,以传承裕固族文化为己任的企业负责人——潘小红。
4月24日,全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主题全媒体集中采访团走进肃南。初见,潘小红站在扶贫车间门口,穿一袭亲手绣制的裕固族传统红衣。在落日余晖下,很难想到眼前面容秀丽、身材修长的她,曾遭受那般磨难和心灵重创。
1976年,祁连山草原上的潘姓人家生了一个粉雕玉琢的女儿,父亲爱怜地取名“小红”。小红长到两岁时,不幸被火炉烧伤了左手。8岁时,命运再次捉弄了这个小女孩。她头部不幸被石头击中,差点成了植物人。为了给她看病,家里负债累累。初中毕业后,懂事的她执意要外出打工,挣钱帮父母还债。
因为残疾,在求职路上,她没少吃闭门羹。四处碰壁的她,最后凑了3000元钱,在县城开了一间小小的杂货铺,卖碟片、磁带、VCD等一些碎小物件。
当初,小店生意清淡。如何吸引顾客呢?裕固族女子有学习刺绣的传统,她自小从奶奶、妈妈那里学会了刺绣,闲暇时就绣花、做荷包,用珠子串制“平安果”“平安福”等,没想到这手物件却意外受到顾客的青睐,争相购买。
有顾客向她求教制作方法,热情的她总是一口答应下来,耐心地教。一次,有一个身体有残疾的女孩问她,“我能不能从你这儿进一些料,回去做好拿过来你给我给点手工费?”这时,潘小红仿佛看见了年幼的自己。她给那个女孩给了很多材料包,“你回去做,做好了我帮你卖,挣的钱你都拿上。”
同样遭遇了命运的不公,潘小红对这些残疾的兄弟姐妹总是更体贴。几年下来,不大的肃南县城,好多残疾人都来到潘小红的店里,学习制作手工艺品。正常人做一件她给手工费10元,残疾人做一件她给20元。也因此,店开了快20年,潘小红却一直没挣什么钱。亲朋好友劝她,“你这样把别人都教会了,自己还怎么挣钱?”
潘小红却不在意,她知道,很多很多的事情,都比赚钱更重要,更需要她去做。
2013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山丹县残联邀请她去给当地的残疾人讲课,教他们做手工艺品。之后,陆续有一些县区的人社部门、残联等也邀请她去做培训。逐渐地,来找潘小红培训的单位越来越多,开始有单位找她批量做订单,她的业务开始壮大。
为了带动更多的贫困群众过上更好的生活,2016年,潘小红注册成立了肃南县画艺手工艺品有限责任公司,建成了300平方米的扶贫车间。车间吸纳就业人员58人,其中残疾人22名、建档立卡贫困户7人、低保户3人。
潘小红的扶贫车间里,有一位男“绣娘”叫顾正华。几年前,一场车祸让他差点瘫痪,几次手术治疗后,他终于可以拄着拐杖走路了。2018年,村干部引荐他到潘小红的车间做学徒。没想到,看起来笨手笨脚的顾正华,做起手工来居然很有天分,很多女同志都做不好的钻石画,他竟然拿下了,如今已经成了车间的老员工。
残疾人王小梅2014年就跟着潘小红一起做手工艺品,在潘小红的指导下,王小梅的绣功突飞猛进。她会把自己想象出的图案画在布上,然后绣下来,时常让人惊叹不已……
说起身边这些残疾的兄弟姐妹,潘小红发自内心地赞赏。她不仅为他们提供了一份工作的场所,也是这些残疾人的心灵庇护所。很多年前,潘小红也曾自卑、感叹,如今,她已经找到了和命运握手言和的底气。“我的儿子今年已经18岁了,我希望等他以后回想起来,会觉得他的妈妈不仅是一个残疾人,也是一个奋斗出了一片天地的人,我希望在他的眼里,妈妈也是让他值得骄傲的!”潘小红说。(记者 毛婧雯)
相关新闻
- 2020-04-29“羊县长”网络直播卖羊肉 1小时成交58万元
- 2020-04-26赵立伟:昔日贫困户今朝“牛老板”
- 2020-04-26陈顺义:甘愿守护村民健康的农民“卫士”
- 2020-04-26为“三农”发展注入科技力量——科技特派员制度在甘肃的实践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