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西"反租倒包"纳贫困户入园 "大喇叭"讲经传文明
图为甘肃定西市安定区鲁家沟镇将台村文化广场。 魏建军 摄
“要实现易地搬迁农户‘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甘肃定西市安定区鲁家沟镇将台村党总支书记彭名海表示,通过“反租倒包”模式,吸纳搬迁农户进入园区开展经营生产,实现脱贫持续增收。
“反租倒包”,是指村委会将承包到户的土地通过租赁形式集中到集体(称为反租),进行统一规划和布局,然后将土地的使用权通过市场的方式承包给农业经营大户或者从事农业经营公司(称为倒包)的土地经营方式。
鲁家沟镇地处黄土高原,年日照时数为2500小时,全年降水量300—400毫米,蒸发量高达1500毫米以上,干旱少雨是制约当地农业生产的最大因素。将台村属半山半川区村,320户1225人曾经都是靠天吃饭。
图为张彦慧清扫马路。 魏建军 摄
“上世纪80年代,我们喝的水和牛羊是一样的。”彭名海回忆,当时人畜都依赖山沟里流淌的苦咸水,雨水难得都储存在水窖里。冬天不仅在小河里凿冰块,就连片片雪花“也不放过”,洗完脸的水更舍不得倒掉,留给牛羊喝。
从2013年以来,将台村依托中央企业新兴际华集团定点帮扶项目,共投入帮扶资金2149万元,“通过6年时间,鲁家沟镇15个村部分群众443户2039人搬迁至此。”彭名海说,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251户1055人,占到搬迁农户的58%。
在未搬迁前,村民们居住在不同的山窝窝里,“雨水好了,种田一年也就收入一万元。”47岁的将台村村民张彦慧告诉记者,现在过着城里人的生活,家门口就能上班务工,不用种地还能旱涝保收,而他在当地花卉苗木基地一年就能赚3万元。
张彦慧还被聘为村里的保洁员,清扫马路,每年有6000元的公益性岗位补助。“你注意到我家楼顶的太阳能板了吗?这个也有钱呢。”张彦慧说,这里是村里的光伏扶贫项目,“咱老百姓不用投资,每年纯收3000元,光说好,不足以表达我内心的感谢。”
图为当地村民在花卉苗木中心务工。 魏建军 摄
让张彦慧深有感触的,不仅是收入大增,医疗、教育等各方面都改善许多。以前,老人看病、孩子上学,都要“转山”。如今,高速路交错环绕“四通八达”,青顶白墙的二层小洋楼整齐排列在国道旁,新家园还成了路人行车时一道亮丽的“风景”。
近年来,当地积极引进设施农业、苗木育种、肉羊养殖和牧草加工等18家新型经营主体,成立了鲁家沟镇扶贫产业园、花卉育苗中心等,吸纳农户入园。每年有800余人通过劳务合作社在产业园务工,使有劳动力的搬迁农户户均年收入达1万元以上。
在张彦慧务工的花卉苗木基地,周边十几个贫困户在这里育苗。该基地负责人张果告诉记者,目前30个大棚吸纳了40多个贫困户,单个大棚效益在3至5万元不等,常年务工人员有100人,男工每天100元,女工每天80元,按10个月算,保底也能赚2万多元。
彭名海说,村里还成立了红白理事会,通过社会组织进一步强化新村社区化、网格化管理。现有7个片区,就和城里的社区一样精细化管理。“生活习惯也变了,以前居住分散都围着‘自家转’,下山后联系紧密互相帮衬,集体荣誉感更强了。”
不仅如此,当地还启用了“大喇叭”传播和谐文明,组织村民讲“致富经”,激发内生动力,外加产业扶贫,“双轮驱动”确保民众持续增收。彭名海表示,通过社会帮扶、政府引导、农户努力,将台新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已初步实现。(记者 魏建军)
相关新闻
- 2020-06-09福州与定西开展扶贫协作成效扫描
- 2020-05-27定西:凝心聚力奔小康(组图)
- 2020-05-18从“苦甲天下”到“蝶变新生”——定西市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综述
- 2020-05-15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主题全媒体集中采访走进定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