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丹“非遗+扶贫”拓宽致富路
原标题:山丹 “非遗+扶贫”拓宽致富路
绣着花、剪着纸、做着馍、看着娃、挣着钱……在山丹,越来越多的贫困妇女和留守妇女在非遗传承人的带领下依技脱贫,依技致富。
陈迎霞是霍城镇下河西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因她得照顾老人和两个孩子,家中开销全靠丈夫一人外出务工。2018年在当地政府的协调下,陈迎霞来到余玲邑刺绣非遗扶贫工坊学习刺绣手艺,现在她已经熟练的掌握了刺绣、编织、钩织等技艺。
“现在我学会了刺绣,可以挣到钱,也能照顾到家里。”陈迎霞笑着说,除了把成品交给工坊集中售卖外,最近她还尝试着借助抖音、快手等直播平台销售,增加收入的同时也可以让全国各地的人了解山丹的刺绣。
杜晓丽是余玲邑刺绣非遗扶贫工坊的传承人,自己也是一名手艺精湛的“绣娘”,除了负责工艺品的销售外,她更喜欢向对刺绣感兴趣的妇女们传授技艺。“从去年开始,我们工坊开始吸纳建档立卡贫困妇女学习刺绣,通过手把手的教授,让她们逐步掌握了钩编技艺和刺绣技艺,通过售卖自己制作的手工艺品,不仅可以增加她们的收入,也可以让她们对生活更有信心。”杜晓丽说,现在工坊总共吸收了8名建档立卡贫困妇女。因为“绣娘”的工资是计件制,工作时间和地点相对自由,很受妇女的喜爱。
没来丹美工艺美术公司之前,出不了远门的马永花一直在县城打零工,每天5点左右起床去劳务市场,干一天活,工资是70至80元左右,常常活干完回来已是晚上七八点,疲惫不堪不说,孩子根本顾不上。“我很喜欢现在这个工作,每个月都有2000元的保底工资,干的是技巧活,也不累,还可以把家照顾上。”马永花说,从未想过一把剪刀,一张纸也可以改变她的生活。
周玉梅是马永花的“师傅”,也是丹美工艺美术公司的创始人。怀着对地方文化的一腔热血和对工艺美术创作的喜爱,2006年周玉梅创办了丹美工艺美术公司。2019年,在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甘肃省扶贫办的支持下,周玉梅创办了丹美剪纸·烙画非遗扶贫工坊,吸纳建档立卡贫困妇女和留守妇女学习手艺,补贴家用。
“现在工坊有10名固定员工,她们大多都是陪伴孩子上学的母亲。”周玉梅说,带着更多喜欢剪纸的姐妹们学习非遗技艺,既能让技艺得到传承,又能让她们通过手艺获得一份收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位于山丹县和谐步行街的千穗“山丹馍馍”店内,诱人的香味扑面而来。这也是一家非遗扶贫就业工坊,除了正常的销售外,工坊还大力开展妇女非遗传承山丹馍馍制作工艺培训,力求让县内更多贫困妇女通过学习技艺实现就近居家务工和创业。“除了供应张掖市和周边地区,还增加了很多北京、西安、兰州等城市的供货渠道,一些回头客也经常通过微信购买,不愁销路。”负责人毛志燕说。
随着非遗扶贫工作向纵深发展,越来越多的妇女通过一双巧手和一项技艺走上了致富之路。目前,山丹县已建成的4家省级非遗扶贫工坊,吸纳贫困户劳动力200余人,人均每月稳定增收1000至2400元。(通讯员 石晶)
相关新闻
- 2020-06-19山丹:织密民生兜底保障安全网
- 2020-04-02吹响奋进“集结号”——山丹县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纪实
- 2020-03-30山丹抢抓有利时机开展春耕春播
- 2020-03-12山丹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精彩推荐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