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变得美了 日子过得好了——定西市美丽乡村建设见闻
原标题:家乡变得美了 日子过得好了
——定西市美丽乡村建设见闻
记者 崔银辉
在岷县麻子川镇吴纳村生活了40多年,付玉珍见证了家乡由“烂泥沟”到“桃花源”的变迁——
“我小时候村子里都是茅草房,一下雨还漏水。门前都是泥土路,下雨就甭出门。”
“如今我们吴纳村四季都是景。春天草发芽了,一片浅绿;夏天家家户户门前的花开了,五颜六色;秋天山上的落叶松变黄,黄绿相间;冬天一下雪,全村白茫茫,屋子里暖融融。”
山青青,水泠泠。风拂处,绿浪滚滚。
盛夏时节,走在定西大地上,119个乡镇像颗颗棋子一样撒落其间。乡亲们都说,这几年,家乡变得越来越美,日子过得越来越滋润。
因地制宜,让农村有新“颜值”
吴纳村地处迭藏河源头,年降雨量较大。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王海龙回忆,以前一下雨,学生们只好用废旧木板搭“桥”上学。雨再大些,旧木板被冲走,孩子们干脆没法上学。
2012年,依托“5·10”泥石流灾后重建和省政府办公厅的扶贫支持,吴纳村开启了美丽蝶变的篇章。全村整合各类项目资金771万元,硬化9.6公里村庄道路及10公里巷道,修建桥梁4座。如今的吴纳人,再不怕下雨天。“你看,全村的村舍都是白墙黑瓦,掩映在青山绿树下,更有乡土气息。”王海龙说。
走进付玉珍的家,入眼处皆整洁有序,就连厨具都摆放得像档案盒一样规整。问起“秘诀”,她说:“村里有环境卫生检查评比小组呢,周检查、月评比、季表彰。”付玉珍说,大家伙都把房前屋后、家里家外收拾得妥妥当当,谁都不好意思落后。
“我们这代人年轻时,村里有好多单身汉,没有谁愿意把姑娘嫁过来受苦,现在我们村还有从四川娶来的媳妇。”付玉珍说,即便让她进城生活,她也舍不得吴纳村。“过去的愿望,现在都实现了。我们盘算着发展一下农家乐,把家里再装修一下,主打‘土味’菜。”
2019年12月,吴纳村获得国家农业农村部“中国美丽休闲乡村”荣誉称号。
村有千百样,美景各不同。坐落在漫坝河畔的上湾镇南谷新村,是渭源县率先打造的美丽乡村建设样板和易地扶贫搬迁典型。全村突出徽派建筑风格,灵动不失典雅。
渭源县麻家集镇袁家河村党支部书记杨彦海介绍:“村容村貌整治基本上是在原样基础上进行,通过道路硬化、环境美化、院落亮化、村庄绿化这‘四化’实现的。户户门口栽植鲜花,村民们感觉生活在花园中。”
定西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定西市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不贪大求洋,不照搬照抄,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综合考虑不同区域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等因素,不搞“一刀切”和“齐步走”,杜绝千村一面。
培育产业 让农村有新动力
渭源县上湾镇党委书记张会平从2011年开始在镇里工作。那时候群众在墙根下晒太阳的多、上访的多,主动要低保。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张会平积极引进产业,号召大家学技术。在他看来,只要有事做,大家都会有好好过日子的精气神。
服装生产、沙棘加工、花卉种植、生猪养殖、乡村旅游……据张会平介绍,通过这几年的努力,上湾镇共发展了7种产业。“以前想打工没地方去,现在多方位提供就业岗位。接下来,我们要不断延伸产业链,增多就业机会。”张会平说。
今年61岁的司启东是上湾镇侯家寺村村民,在春季新引进的一家生猪养殖场务工。除粪、消毒、打防疫针,活不重,一个月能挣3000元。司启东说,由于这几年大家都有活干,人们吵架的也少了。如今的陇中农村,浸润着和谐与温馨。
张会平说,这几年上湾镇的转变很大:“没人要低保了。大家都问下次技术培训什么时候进行,最近有没有什么好项目。”
同样,岷县麻子川镇吴纳村的王海龙以产业为抓手,带领全村乡亲增收脱贫。吴纳村以中药材种植加工、中蜂养殖为主导产业。近两年,村“两委”拓展产业增收道路,大力发展牛羊养殖业和乡村旅游,推广特色牧草种植。依靠产业发展,不仅让吴纳村告别贫困,还让吴纳村成为远近闻名的“明星村”。
产业发展,为美丽乡村注入发展的“源头活水”。有了产业,农民实现稳定增收,观念也会随之改观,激发起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乡村有了生机和活力,美丽乡村才能持久发展。
聚集人才 让农村有新活力
2010年,赵茂盛从西安一所大学毕业后签约到当地一家保险公司工作。他像所有刚毕业的年轻人一样,努力地工作着。“但是得到的却不多”,这是当时赵茂盛心中最大的感受。
2012年春节回家过年,赵茂盛见到张会平。在张会平的劝说和鼓励下,他辞去工作回家创业。由于在大学学的是畜牧兽医专业,赵茂盛干起了肉羊养殖,还成立了合作社。
发展至今,赵茂盛养了800只羊,带动246户农户增收,去年还进行了分红。“一共分了22万多元,平均每户891.58元。看到大家领到分红后喜笑颜开,我挺有成就感。”赵茂盛说。
在渭源县上湾镇,像赵茂盛这样被张会平劝说回来的青年不在少数。培育产业,方可吸引青年才俊返乡创业;年轻人才的返乡,又促进产业继续发展。两者互为促进,形成良性循环。
新时代发展新农村,离不开新农民。安定区石泉乡的张巧花便是新农民的代表。这几年,她依托合作社发展马铃薯种植业,带动乡亲们走上增收脱贫之路。2018年她入选农业农村部评选的“全国百名杰出新型职业农民”。
不过,她并没有满足于此。今年,张巧花有了新打算——种植有机马铃薯。虽然投入多、难度大、风险高,面临种种困难,张巧花还是决定要试一试。她认为,当农民就要从源头上把好食品安全关。新农民,就体现在这份创新和担当上。
为了满足村民们学技术的愿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渭源县上湾镇建成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培训设施齐全的“渭源县乡村振兴人才培训中心”,从农科院所、高校请来农业专家为农户传授知识。今年5月,该中心被认定为“全省农民培训示范基地”。
不管是回乡创业一族,还是本土成长起来的新农民,归根究底,他们都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中坚力量。打好“人才牌”,美丽乡村才有坚实的基础。
相关新闻
- 2020-07-01定西着力发展优质牧草基地
- 2020-06-17定西"反租倒包"纳贫困户入园 "大喇叭"讲经传文明
- 2020-06-09福州与定西开展扶贫协作成效扫描
- 2020-05-27定西:凝心聚力奔小康(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