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勤沙产业“甜蜜升级”
原标题:民勤沙产业“甜蜜升级”
民勤县三面均被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包围,是一个半封闭的内陆荒漠区。这里每年降水不到100毫米,长期以来,为防止沙进人退,生态环境继续恶化,当地人纷纷加入治沙大军,把防沙林治沙当作自己义不容辞的使命,一代人接着一代人,以“愚公移山”的韧劲和信念,与黄沙相持、相守、相争,种下一棵棵梭梭树、一株株红柳、一亩亩蜜瓜……硬是在沙漠上筑起了一道绿色屏障。
沙中淘金
盛夏的民勤,天气酷热。沙丘之上成片的梭梭林团团簇簇,风一吹过,沙沙作响。正值蜜瓜丰收时节,一垄垄的蜜瓜田为沙漠装点上了新绿,瓜农忙碌的身影随处可见……
多年来,这个地处河西走廊东北部,三面环沙的小城通过几代人锲而不舍地种植治沙,绿色在这片昔日黄沙漫天、环境脆弱的“不毛之地”逐步延伸,也让民勤从“沙进人退”的局面逐渐变为“绿进沙退”。
赵多平就是其中的一位“治沙愚公”。在过去的35年中,赵多平做过最多的事就是在茫茫沙海中挥铁锹、抱草垛、插梭梭,为每一个蜜瓜浇上救命水。“有次去种树摔伤了腿不能走动,在沙漠里待了整整一夜,直到家人第二天找到我……”赵多平讲起当年治沙的经历,感慨颇多。
多年与沙的斗争,也让赵多平在防沙治沙的过程中逐渐学会了“沙中淘金”,他通过种植蜜瓜,既治了沙,更治了穷。
说起民勤的蜜瓜特点,赵多平脱口而出:“甜,就是特别甜!”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的内陆沙漠型气候和沙性土壤条件,使得民勤出产的蜜瓜肉绵沙软、汁液甜香,连瓜皮都是甜丝丝的。
对于消费者来说,吃一个民勤蜜瓜,可以收获一份鲜美和甜蜜,但对于赵多平和当地瓜农而言,每卖出去一个蜜瓜,就多一份收入让家人过上好日子,还能用来改善自己的家园。
种瓜治沙
种瓜治沙,是民勤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一个缩影,也是一场艰苦卓绝的全民运动。
除了赵多平,民勤还有千千万万的“治沙愚公”在与风沙作斗争,每个人都怀着“治沙不减愚公志,敢叫荒山换新颜”的抱负守望绿水青山。
风沙的侵蚀和水资源的匮乏是民勤县面临的主要问题,限制着地方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民勤县收成乡程家庄建档立卡贫困户张育林,是一名普通的瓜农。每天陪伴张育林的,除了炎热的天气、枯萎的植被和有些沙化的草场,还有不时出现的沙尘暴。
过去家人患有疾病,家里的开销全靠张育林一人,生活过得十分拮据。这些年,在乡村干部的积极帮助下,张育林发展起了蜜瓜种植业。民勤昼夜温差大,蜜瓜富含糖分,瓜肉淡绿且呈半透明状,格外惹眼诱人。民勤蜜瓜种植历史长达50多年,种植面积15万亩,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为了守护自己的家乡,当地不少农户种植梭梭树、民勤蜜瓜等农作物,不仅防风固沙,还带来了经济效益。就在今年,张育林借助电商平台,蜜瓜上市仅仅一周,销量就达到1万斤。
民勤县三面均被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包围,是一个半封闭的内陆荒漠区。这里每年降水不到100毫米,长期以来,为防止沙进人退,生态环境继续恶化,当地人纷纷加入治沙大军,把防沙林治沙当作自己义不容辞的使命,一代人接着一代人,以“愚公移山”的韧劲和信念,与黄沙相持、相守、相争,种下一棵棵梭梭树、一株株红柳、一亩亩蜜瓜……硬是在沙漠上筑起了一道绿色屏障。
经济生态双赢
据了解,这是“京喜产业带厂直优品计划-产地直发政策”中的一部分,京喜将通过精准助农计划、定产包销、平台赋能、构建产业新基建四大措施,帮助源产地的农产品销售转型升级,带动地方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在帮助民勤农户进一步增收的同时,巩固民勤防沙治沙成效,达成当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经过不懈努力,如今的民勤已然变成了一处绿意盎然的希望之所:全县人工造林保存面积达到209.36万亩;封育天然沙生植被293万亩;封育成林78万亩;累计完成义务压沙22.08万亩;在408公里的风沙线上建成长达300多公里的防护林带;有效治理沙化土地面积近1000万亩。
电商和现代物流的介入,改变了过去等客商收货和看天吃饭的买卖方式,再加上现在京喜助农合伙人,减少了农产品中间流通环节,直接链接产业带当地农户、农产品与电商平台。而依托京喜电商平台的流量优势、溯源直播的带货能力和社交玩法对新兴市场用户的粘性,也拓宽了蜜瓜销路,打开了更为广阔的下沉新兴市场,为农户带来了更多经济效益。农户收入上去了,当地的环保治沙问题也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
种植蜜瓜是民勤绿色发展的一个缩影,人们的付出和沙漠的产出在民勤越来越相得益彰。为发展节水设施农业,一个个日光温室大棚建起来了——种人参果的、种蜜瓜的、种沙葱的……比比皆是。在与漫天黄沙的搏斗中,民勤不仅治理了沙化,也根治了贫穷。(记者 马如娟)
相关新闻
- 2020-07-22民勤大漠蜜瓜乘“云”畅销 探扶贫兴农“新引擎”
- 2020-06-09“民勤蜜瓜”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