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马扬鞭奔小康
原标题:快马扬鞭奔小康
——武都区脱贫攻坚工作综述
兰渝铁路联通武都山乡。 通讯员 冉创昌
记者 陈多
国列贫困县、秦巴山集中连片扶贫攻坚片区县区、全省连片贫困县区、全省深度贫困县区,这些都是陇南市武都区的贫困标签——贫困程度之深、脱贫难度之大、扶贫成本之高,是武都区直面的特殊区情。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武都区干部群众响鼓重锤,尽锐出战,一个个贫困村实现华丽蜕变,一张张笑脸洋溢在贫困户脸上……回首过往,全区累计退出贫困村310个,减贫14.75万人,2019年底剩余9个贫困村,剩余贫困人口732户2419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0.55%。
如今,面对决胜全面小康的目标任务,阶州大地的步伐愈发铿锵。
易地搬迁绽放“幸福花”
2018年5月,村民李吉地卓玛一家搬进了坪垭藏族乡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在帮扶单位的帮助下开起了小卖部。忙碌间隙,她不时眺望着巍巍大山。
半山上的旧房子在氤氲雾气里若隐若现。李吉地卓玛说:“要不是搬下山,现在就是最担心的季节。”坪垭村在武都区坪垭藏族乡,居住环境破旧脏乱,自然环境恶劣,山洪、冰雹、滑坡等灾害经常发生。
易地扶贫搬迁,圆了许多像李吉地卓玛一样的贫困群众的“安居梦”。
数据显示,仅“十三五”时期,武都区规划易地扶贫搬迁3914户16548人,其中建档立卡户1855户8148人,涉及18个乡镇80个村,有效改善了山区群众生活生产条件。
在坪垭乡安置新区的扶贫车间里,村民曲九华正在熟练地缝制酒店用品。从前在大山“石头缝里种地”的艰难岁月就像一场远去的梦。“以前在山上条件很艰苦,日子过得很难。现在我家里种上了花椒树,爱人在外打工。我自己在扶贫车间里工作,不出村一个月就能挣到3000多元,也能照看家里的老人小孩!”现在的新生活让这位藏族姑娘倍感幸福。
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启动之初,武都区就将后续产业发展纳入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之中,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发展。
挪穷窝、换穷貌、改穷业、拔穷根……据了解,全区25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大多位于集镇周边或产业发展基础较好的区域。在快速推进安置点建设的同时,武都区大力推进就业扶贫,配套建设了39个扶贫车间,吸纳劳动力1521人,开发公益性岗位7724个,有力确保了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产业发展催生“原动力”
眼下,走进玉皇乡马家村,成片的花椒映红了山川,也映红了椒农的心。
马田文是该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一大早,他就在自家地里忙着采摘花椒,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我种了8亩左右的花椒,今年大概能摘1000多斤干花椒,预计收入7万多元。”
近年来,武都区把花椒产业作为全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主要抓手之一,通过狠抓基地建设、综合管理、技术服务、科技创新、示范推广等一系列产业培育措施,“武都花椒”连续多年保持了全国花椒产地“面积第一、产量第一、品质第一、农民收入占比第一”的行业地位。
不仅是花椒,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进程中,武都区坚持因地制宜、长短结合,既重视发展花椒、油橄榄、中药材等传统产业,又重视短平快的生态散养鸡、中蜂、食用菌、辣椒等区域优势产业,为群众脱贫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大力推进富民产业的同时,武都区还着力构建行之有效的带贫机制。
“我们合作社与贵州老干妈集团、重庆德庄火锅等全国知名企业合作,年销售额约1.5亿元。”武都区柏林镇瑞达花椒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寇瑞说道。
瑞达花椒专业合作社是武都区柏林镇一家从事花椒产品精深加工销售的龙头企业,合作社采用“党支部+公司+基地+合作社+电商+贫困户”的模式,承包租赁周边土地约3150亩,发展社员595人,带动周边780户、3036人种植花椒、中药材等,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在武都,“合作社+集体经济”“合作社+产业项目”“合作社+企业”“合作社+电商”等联动扶贫机制随处可见。通过大力培育和壮大新型经营主体,有效带动了贫困群众全面参与。165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产品加工企业建立供销利益联结关系,引导宏发、康源、瑞达等12家合作社通过加工农产品,延伸了产业链条,实现了企业化发展,带动农户2.89万户、贫困户1.23万户致富增收。
东西协作共画“同心圆”
“阴面种植香菇,阳面种植小西红柿,充分利用大棚空间的同时还能增产增收,一举两得。”在武都区青岛—陇南现代产业园的大棚前,武都区农牧局高级农艺师赵小平告诉记者,区上通过发展冬暖式大棚,蹚出了一条致富的新路子。
赵小平说:“过去我们种植蔬菜,始终有一个难题无法解决,那就是由于墙体遮阳、蔬菜的越冬光照不足,而且在棚内北侧差不多有5米以上宽度的土地是废弃状态,造成蔬菜减产,资源浪费。”
2019年7月,青岛市西海岸新区出资1300万元,建成10座“阴阳大棚”,并派出西海岸新区硅谷高新农业技术开发区的6名技术人员组成专家团队全程指导,夏季阴棚为阳棚降温、冬季阴棚为阳棚保温,增产又增收,解决了武都区发展蔬菜种植产业多年以来的瓶颈问题。
一座“阴阳大棚”具体能增收多少?赵小平算了一笔账:“目前,阴棚一期培植菌棒1万株,产菌1.5万斤,一年可以培植3期,一期产值7.5万元,如果农户租这样一个棚,除去租金和成本,仅阴棚一年的保底纯利润就是8万元,经营传统蔬菜大棚可挣不了这么多。”
青岛—陇南现代产业园成为东西部扶贫协作的样板工程,有效带动了周边4个村子300多名贫困户增收。而“阴阳大棚”也成为助推当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引擎,农民通过租赁“阴阳大棚”进行自主经营,收获颇丰。
近年来,武都区用好东西扶贫协作和中央定点帮扶力量,着力提升脱贫质量。截至2020年5月底,武都区共收到青岛方面帮扶资金2.14亿元,双方携手奋进,在产业合作、市场对接、项目推介、劳务协作等方面找准结合点和共赢点,有力地推动了武都区脱贫攻坚进程。
相关新闻
- 2020-08-11洮河两岸气象新
- 2020-07-30雪域高原唱响幸福欢歌——玛曲县脱贫攻坚工作综述
- 2020-07-29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 2020-07-27甘肃嘉峪关枸杞成熟 “红绿相间”添色戈壁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