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川:窑儿村的火红日子
原标题:张家川:窑儿村的火红日子
记者 郭彦英
时下,走进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刘堡镇的窑儿村,满山红叶,层林尽染,秋景如画。这个曾经没有主导产业、基础设施落后的深度贫困村,如今依靠乌龙头种植和特色餐饮过上了好日子。
窑儿村党支部书记马甲平很健谈,他指着山坡上片片红叶告诉记者,那红叶不是枫叶,是乌龙头树叶,全村已发展种植乌龙头1300亩。
提及发展乌龙头种植产业,马甲平说起当年的艰辛。原来,窑儿村山地多,交通不便,加之很多年轻人都外出务工,传统粮食种植投资大、收益少,所以土地撂荒严重。为了找到适合村里发展的产业,他曾试种过胡萝卜、大葱、花椒、核桃等作物,都以失败告终。
2013年,一次赶集给了马甲平种植乌龙头的“灵感”。当他看到街上有人高价叫卖乌龙头芽时,忽然想起村周围山坡上有野生乌龙头,应该适合种植。于是,他想方设法弄了一些乌龙头苗子,开始在自家地里试种,长势良好,到了第二年开春,采摘的乌龙头嫩芽除了自家吃和送人外,还收入了400元。
马甲平发现,乌龙头种植是个“懒人”产业,不用施肥、不打农药,只需要定期除草就可以了,不费力,投入小。穷怕了的村民由此看到致富希望,都争着种植,从此,乌龙头种植规模陆续扩大,成了该村致富的朝阳产业。
经过实践探索,村民一致认为,要壮大乌龙头种植产业,单打独斗成不了气候,也没有前途,必须要抱团发展。于是村上注册成立了绿野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带动全村群众种植乌龙头。截至目前,全村乌龙头都在初果期,年产值在100万元左右。
今年53岁的马占琦是精准扶贫户,2015年种了10亩乌龙头,2017年又种了10亩。“苗子和地膜都是政府免费发放的,之前的10亩今年已经卖了两万多元了,20亩地我一个人就能打理过来,这产业确实好,不费力,能挣钱。”马占琦信心十足地说。
窑儿村的乌龙头不愁销,村上在外地开餐厅的村民多,乌龙头作为特产被带出去直接上了餐桌,由于村民在外搞餐饮的较多,目前全村的产量还难以满足需求。
提起村民在外餐饮业的发展,马甲平很自豪,他告诉记者,改革开放以来,窑儿村群众转变观念,除了种地外,年富力强的村民零零星星在外面餐馆打工,并逐步站稳脚跟。从2013年开始,村上依托精准扶贫政策扶持,对村民进行了餐饮业的技能培训后,窑儿村群众抓住了机遇,通过传、引、带作用,清真餐饮从业户和人数出现“井喷”式发展,过去打工,如今当老板,清真烤肉、火锅、牛肉面、手抓羊肉……窑儿村的特色餐饮业走向了新疆、兰州、内蒙、北京等地,开饭馆成了全村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截至目前,全村共有60户贫困户,在外发展特色餐饮业的就有45户。
靠两大产业,窑儿村富了。殊不知,过去的窑儿村是出了名的“烂包村”。尤其是吃水问题,一直是村民“心病”,全村仅靠一眼山泉水供养,水流不足,村民都是排队等水。他们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不管家米面足不足,攒一缸水就踏实了”。如今的窑儿村,自来水实现了全覆盖,水质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看着白花花的自来水,村民的脸上洋溢着感激之情。
要致富、先修路。窑儿村山大沟深,道路不通,农产品运不出去,农资拉不进来成了村里致富的“瓶颈”,从扶贫政策开始后,窑儿村迎来了发展的春天,经过几年的发展,四条水泥路通向外界,进城只需20多分钟……眼前的喜人景象,无不彰显了精准扶贫给窑儿村带来的巨大变化。
相关新闻
- 2020-10-19【回眸“十三五” 喜看新变化】博拉村变身记
- 2020-10-15杨文斌:我想和乡亲们一起发“羊财”
- 2020-09-15螃蟹秋早肥!你吃的大闸蟹可能来自这里
- 2020-09-10大山外面安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