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蔬菜撬动大产业——天水市武山县大力发展蔬菜产业托起群众致富梦
原标题:小蔬菜撬动大产业
——武山县大力发展蔬菜产业托起群众致富梦
新天水·天水日报记者 张彬霞
绿油油的韭菜、青翠的莴笋、汁多肉厚的西红柿、皮薄味香的辣椒……冬去春来,任凭四季变换,武山县的田野间蔬菜从未断档,人民群众的菜篮子四季满溢蔬果香。
武山县是国家级蔬菜标准化示范县、全国绿色农业示范县、全国首批设施蔬菜标准园创建县、全国蔬菜产业重点县和全省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县、“中国韭菜之乡”,连续两年被列为省级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优势特色产业重点县。
近年来,武山县委、县政府立足县情实际,依托县域资源优势,按照“围绕特色优势兴一产、坚持外引内联强二产、用好外力内力活三产”的县域经济发展思路,着力抓好“基地培育、标准生产、经营主体、科技支撑、弱项短板”五大任务,促进蔬菜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生产水平全面提升、产业链条不断延长、经济效益大幅提高,努力打造产研加销为一体的“五十亿级”蔬菜全产业链,持续推动全县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设西部蔬菜产业强县。
武山蔬菜,已成为武山的一张亮丽“名片”,更是餐桌上的“抢手货”。
从小到大种植规模稳步扩大
武山县土地肥沃、资源丰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具有种植蔬菜得天独厚的优势。
9月27日,在大南河流域蔬菜标准化示范区,清香蒜苗味扑鼻而来。记者看到,菜农们正在抢抓时间挖蒜苗,地埂旁装运蒜苗也在有序进行。
“今年蒜苗上市时间晚于往年,不过价格好,收入不会差。”洛门镇郭庄村菜农郭自生乐呵呵地说。
看着绿油油的蒜苗田,郭自生对记者说:“以前,大家都是自家种植自家的,蔬菜不成规模,没有种出特色,也卖不上好价钱。近年来,在政府部门的积极引导下,我们的蔬菜种植突出了地域优势,秋季以蒜苗为主,卖完蒜苗,接着种莴笋,来年开春就卖莴笋,一年两熟,实现了土地效益最大化。”
大南河流域是武山县设施蔬菜生产的发起地、全县最主要的设施蔬菜和高原夏菜生产基地,辐射带动洛门、四门、杨河、沿安4乡镇35村。如今,蔬菜产业已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武山县按照“六抓六化六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思路和“一区五片两带”的全县蔬菜产业发展规划,建成了渭河川道省级农业示范区、省级武山蔬菜产业园的设施蔬菜种植,在浅山半干旱区和南部二阴山区大力示范推广豆角、板栗南瓜等高原夏菜,建成了7大特色蔬菜产业区,形成了多品种布局、各类型齐抓、高中低档并举、特色优质并重和“川区发展设施蔬菜,山区发展高原夏菜”的发展格局。截至目前,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到41万亩,总产量130万吨,总产值41.1亿元。全县蔬菜种植农户4.5万户20.3万人,人均收入1.2万元以上。
武山县蔬菜产业发展中心办公室主任杜瑞杰告诉记者,通过坚持因地制宜,发展周期短、见效快的豆角等富民产业,今年依托打造的9100亩豆角集中连片示范基地,辐射带动全县种植豆角5万亩以上,年销售额3亿元以上,带动了2.6万户农户增收致富,户均增收6000元以上,加快了群众增收致富步伐,成为了群众广泛认可的富民增收产业。
武山县在蔬菜产业发展中长期践行“绿色、有机、安全、健康”的发展理念。目前,武山韭菜、蒜苗、豆角已注册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武山韭菜”入选“甘味”农产品品牌目录,番茄、黄瓜、莴笋等13类蔬菜25个产品被认定为国家A级绿色食品,“瑞德园”蔬菜商标被评为甘肃省著名商标。在全省率先建成“武山县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武山蔬菜,天然好菜,老百姓的放心蔬菜”名气更加响亮。同时积极利用网络新媒体,打造出了武山水萝卜、莴笋、蒜苗、豆角、辣椒等一批“网红菜”,使武山蔬菜驰名陇上、闻名全国。科技助力蔬菜产业“换新颜”
要种好蔬菜,技术是关键。
武山县坚持一园科技引领,多区辐射示范,在“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专”上提品质、增效益,建成了集“优良品种试验、高新技术推广、生态农业示范、集约化育苗”于一体的蔬菜科技示范园区,推广了二氧化碳施肥、水肥一体化管理、田园清洁熟化还原、太阳能杀虫、振动式授粉等24项先进技术和水培、基质栽培等17种栽培模式,打造了蔬菜产业发展科技示范高地。
当天,在武山县现代农业产业园育苗区,一株株辣椒苗长势喜人。技术员马红强告诉记者,产业园种苗培育技术已经成熟,今年以来,已为本县及周边县区提供辣椒、番茄、黄瓜、菜花、西蓝花、包菜等各类蔬菜苗200余万株。
武山县坚持良种良法配套、种苗统繁统供、农机农艺融合、新技术新模式集成应用,持续提升种苗统繁统供能力,支持蔬菜种苗集约化繁育基地建设。以武山现代农业产业园区集约化育苗中心为引领,辐射带动企业或专业合作社建设蔬菜集约化育苗基地,全县主要种植韭菜、辣椒、番茄、黄瓜、豆角、蒜苗、莴笋、甘蓝、茄子等30多个大宗蔬菜种类,先后引进了韭菜、辣椒等蔬菜品种200多个,沙窝萝卜、四季豆、西蓝花、板栗南瓜等特优蔬菜品种20多个,进一步提升了全县蔬菜科技水平。
据马红强介绍,种苗培育仅是产业园众多工作的一项,园区同时还要开展科技研发、技术培训、示范展示、科普教育、农技服务、农业观光、旅游采摘等工作。目前,产业园建成有1万平方米智能化玻璃连栋温室1座、3600平方米九连栋钢架双层薄膜温室1座、4座共4000平方米10米跨组装式新型保温材料日光温室和1座500平方米多层无立柱钢架示范大棚,综合运用水肥一体化、温室环境自控系统、物联网、气象服务等22项技术和椰糠条基质栽培等16项种植模式,全面示范展示智能化精准农业、循环农业、绿色防控技术和最新优良品种,开展种苗培育、管理知识咨询与培训。
在产业园无土栽培展示区,一株株藤蔓上,挂着红艳艳的小番茄。“这边主要展示的是最前端的现代农业技术即无土栽培,主要通过给农作物不断提供营养液,生长出品质非常好的小番茄。”马红强说,平时园区也会开展技术培训活动,让更多人了解现代农业技术,助推蔬菜产业发展。
截至目前,在产业园发展良好形势下,全县已带动并建成了马力北顺等6个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县核心示范区和洛门大南河等国家级设施蔬菜标准园,极大地引领带动蔬菜产业“提质增效”。园区还加强与中国农科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省农科院、甘肃农业大学、江苏绿港现代农业等院校和企业的交流合作,开展科技攻关、成果转化、技术集成示范和人才培养。探索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武山县川鑫香果蔬专业合作社位于武山县韩川村,成立于2017年12月。时下,该合作社采用有机栽培袋种植技术种植的大白菜翠绿鲜嫩,长势良好。据合作社负责人黄东兵介绍,合作社所处的位置是河滩地,盐碱比较严重,近些年田间种植各种农作物产量低,品质差。“为有效改善农作物种植环境,今年我们从河南引进了有机栽培袋种植技术,从目前大白菜长势情况来说,技术引进算是成功了。”黄东兵说,等合作社试种成功后,会在全县进行积极推广,实现更多群众获益促增收。
黄东兵说,近年来,合作社在不间断引进先进种植技术和新品种,白兰瓜、羊角蜜、黑番茄等都已陆续引进。在试种成功新产品后,会在全县进行积极推广,并有组织开展实地观摩、理论培训活动,让更多人了解新产品、新技术。目前,水果羊角蜜已在全县得到广泛推广,种植技术也已成熟,获得了大家的肯定。大力发展新型经营主体是适应农业生产规律的需要。近年来,武山县通过加大对蔬菜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的扶持力度,培育了一批带动力、竞争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充分发挥其在科技成果应用、绿色发展、市场开拓等方面的示范带动作用。
同时,全县产销体系更加健全。武山县坚持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补齐产业发展环节短板弱项。实施延链补链项目,培育壮大了森源果蔬、兴农果蔬、青露果蔬、金鑫物流等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引进了中科云健康、陇浆源等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23个,全县蔬菜冷藏库容量达到10万吨。引进了玻态干燥、浆水酸菜发酵等蔬菜加工技术,加快推动蔬菜生产与加工、销售、服务一体化,有效提升了蔬菜产业附加值和竞争力;完成洛门蔬菜批发市场改迁建一期工程,建成蔬菜产地市场68个、消费帮扶生活馆8个,形成了以洛门国家级蔬菜批发市场为中心、乡镇农贸市场和产地蔬菜交易市场为基点的县内蔬菜产销链条。实施蔬菜销售“北上、西进、南下”策略,成立蔬菜产销考察对接工作组,远赴北京、上海、广东、湖南、新疆、内蒙古等地考察对接市场,拓展蔬菜销售渠道,构建起了包含全国24个省市在内的武山蔬菜营销网络。
农业经济发展了,农村活力增添了,农民笑脸更多了。如今,来自武山县的蔬菜正源源不断地运往全国各地,成为了当地市民餐桌上的常菜,同时也鼓起了武山菜农的“钱袋子”。
相关新闻
- 2022-10-12天水市:大蒜“住新房” 钢架棚下农事忙
- 2022-09-13定西市安定区:“薯”光照亮增收路
- 2022-09-13陇南市西和县“八盘梨”丰收在望
- 2022-09-22“甜蜜事业”酿出甜蜜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