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市天祝县:文化赋能乡村振兴
【奋进新征程 创造新伟业——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原标题:天祝:文化赋能乡村振兴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房惠玲 通讯员 刘洪凯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活力之源。今年以来,天祝县把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持续推进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大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提升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文化“软实力”正成为乡村振兴“硬支撑”。
文化建设 让乡村建设更有魂
走进天祝县西大滩镇西大滩村,映入眼帘的是一条条笔直洁净的通村水泥路,道路一侧的文化墙上镶嵌着油壶、木车轮等富有农牧业生产生活气息的“老物件”,向人们述说着以往的生产生活轨迹。在推进乡村建设示范村行动中,西大滩村实现了村村有美景,处处留乡愁的愿景,村民对美好生活的愿望正在逐步变成现实。
天祝县西大滩镇西大滩村村委会副主任杨文彬告诉记者,西大滩村是西大滩镇四个乡村建设示范村之一,也是党建示范点建设阵地。目前,村里的废旧房屋、棚圈、私拉乱围等全部拆除,今年计划实施的房屋风貌改造、文化护坡、星空小屋、屋顶墙面改造、绿化等项目已全面开工,正在建设当中。
据了解,天祝县在实施乡村建设示范村行动中立足村情实际,深入挖掘地域特色文化,着力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格局,让乡村文化基础更实、形式更丰富,实现了示范村“颜值”“品质”和“内涵”的有效提升,让乡村建设有“形”更有“魂”。
文明新风 让乡村治理更有效
“乡风文明”与“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目标。近几年,天祝县不仅在美化村庄“面子”上下功夫,更在培育乡风文明“里子”上花心思。
在天祝县抓喜秀龙镇炭窑沟村文化广场,各个角落都能看到乡风文明的宣传标语,村民们谈论最多的也是政府倡导的“一碗烩菜办丧事”等文明理念。随着移风易俗工作深入开展,炭窑沟村婚丧事宜大操大办的陋习失去了市场,而捐资助学、建设家乡则成为了文明新风尚。
“这几年,我们村在村容村貌上发生了巨大变化,最重要的是文明新风已深入人心,以前办丧事花费大,现在简单多了,不喝酒,只吃一碗烩菜就行了。”天祝县抓喜秀龙镇炭窑沟村村民岩茂怀说。
炭窑沟村的变化是天祝县深入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弘扬文明新风的一个缩影。在文明乡风培育上,天祝县通过制度保障、实践养成、教育引导等多种方式,不断增强精神文明建设思想引导力,扎实推进移风易俗工作,广泛宣传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小事不办理念,把厚养薄葬、抵制高价彩礼、婚事新办、“一碗烩菜办丧事”等内容纳入村规民约,成立红白理事会、制定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创新实施“道德储蓄所+红黑榜”乡风治理模式,引导群众大力弘扬家庭美德,使文明新风寓教于乐、深入人心。
文化产业 让乡村振兴更有力
漫步在天祝县祁连镇马场滩村的乡间路上,民宿小院依山傍水,别具特色。近几年,随着民宿产业经济的崛起,越来越多的村民依托当地优美的环境投身于民宿发展中,着力打造“居家式”“田园式”特色精品民宿,用乡情化作“诗与远方”,用乡景绘就美丽画卷,助推乡村旅游发展。
天祝县祁连镇一棵柏家庭农场负责人刘霞说:“我们一棵柏家庭农场,把餐饮和民宿结合在一起,生意还不错,民宿一年收入有个十万元左右,餐饮一年收入有十五万元左右。我相信以后会有更多的游客来体验我们这里不一样的田园生活。”
优良的环境,是生存之本、发展之基。随着乡村建设示范村行动的深入推进,天祝县乡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庄变景区、田园变公园、风景变“钱景”,越来越多的农牧民依靠优美的环境和文化资源吃上了“旅游饭”。
据了解,近年来,天祝县依托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产业,把“农村美”和“农民富”紧密结合起来,打造南泥沟帐篷城、城南农家乐、天堂旅游民宿三个集群,规划抓喜秀龙至天堂、祁连至大红沟两条精品旅游线路,建设一批乡村旅游专业村、星级农家乐和精品民宿,天堂村、大红沟村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越来越多的群众依靠生态文化旅游产业持续稳定增收。
相关新闻
- 2022-11-15临夏州临夏县:乡村振兴锦上添“花”
- 2022-11-11原标题:现代高效农业领航乡村振兴——酒泉市金塔县统筹推进农业产业提质增效
- 2022-11-09玉门市下西号镇:高标准农田为乡村振兴赋能
- 2022-11-09甘肃省1镇5村入围全国乡村 特色产业超十亿元镇超亿元村
精彩推荐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