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千里沃野焕发勃勃生机——酒泉市高标准农田建设推进农业提质增效
原标题:让千里沃野焕发勃勃生机
——我市高标准农田建设推进农业提质增效
酒泉融媒记者 王永霞 通 讯 员 牛景晖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强调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突出抓好耕地保护、地力提升和高效节水灌溉,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断夯实粮食生产土地根基。
高标准建设让“粮田”变“良田”
初冬,正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黄金时期。在肃州区丰乐镇、金佛寺镇,敦煌市郭家堡镇、莫高镇、黄渠镇,玉门市柳河镇,瓜州县三道沟镇、双塔镇,金塔县东坝镇等地,机械隆隆作响、轮番作业。通过土地平整、修建田间道路、修复沟渠管网、土壤改良等措施,形成了碎地变整田、坡地变平地、劣地变沃土、分割变联通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新格局,让千里沃野焕发勃勃生机。
据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黎国富介绍,通过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田、土、水、路、林、电、技、管综合配套,将达到田成方、林成网、渠相连、路相通、旱能灌、涝能排、产量高的标准。
有了高标准农田的“加持”,全市农田基础条件大幅改善,有效保障了粮食生产能力。耕地地力提升一个等级,农业机械化率提升20%;亩均增产粮食60公斤以上,亩均节本增效500元以上,人均增收1500元以上;人工、水费、肥料、农药等生产成本大幅减少;农业生产能力、土地集约化经营水平、机械化作业效率、生产信息化水平、农产品品牌影响力等显著提高。
“集中连片建设高标准农田,将形成一批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的种植基地,稳步提高作物产量和质量,增加农户收益,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黎国富说,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将通过实施测土配方施肥等高产创建技术,有效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以及农业面源污染。让土地焕发勃勃生机 通过高标准农田改造,一块块土地重新焕发生机,越来越多的村民尝到了甜头,也从土地上看到了新的希望。
“村里引进了农业大户,我把十来亩土地流转了出去,还能在这里务工,每年土地租金和工资有3万多元。”玉门市玉门镇南门村村民马兴邦说,这几年村里变化很大,以前农户种植的田块大小不一且分散,机械作业难度大。如今,土地流转整合,地平整了、路畅通了,种地更省事。
“粮田”变“良田”,心中似蜜甜。随着土地流转整合力度的不断加大,像马兴邦一样,全市越来越多的农民享受到了土地流转带来的红利。提升农业智能化、信息化水平 进入冬季,农作物已经收获,从空中俯瞰,高标准农田整齐连片、规则排列,很难让人想到这里曾经是大小不一、错落分布的小块地。在进行土地平整和土壤改良后,现代化技术得以大量应用,最大限度实现了节本增效。
在肃州区总寨镇西店村高标准农田智慧管控中心,工作人员通过电脑终端,对田间200多个阀门和3个泵房进行远程控制,实现田间自动化灌溉。在电子大屏上,还可实时监测设备运行各类数据以及天气情况、土壤温度及湿度等。
从田地松土、深翻、田埂平整到收获、秸秆回填,大型机械贯穿农作物种植收获全过程,有效提高了土地地力,解放了劳动力,提升了机械化水平。
我市按照产业发展三年倍增计划,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与种业基地、农村改革、土地流转、灌区规划、规模经营、整体发展紧密衔接,不断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综合效应。
从2019年开始,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步伐加快。今年,全市新建50.6万亩高标准农田,力争“十四五”建成220万亩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土壤肥、无污染,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高标准农田。
随着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断推进,昔日的“巴掌田”越来越多变成了“高产田”,托起了农民的致富希望。
相关新闻
- 2022-11-16陇南市成县镡河乡:萝卜圆了山乡“产业梦”
- 2022-11-16张掖市蓼泉镇:打好“三张牌”增进民生福祉
- 2022-11-16嘉峪关市深入推进乡村生态与绿色农业并向而行
- 2022-11-16平凉市崇信县:培育新型农民
精彩推荐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