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泽:“追风逐光”点亮沙海新希望
光伏板屹立沙海生产“绿电”
从临泽县城出发向东北方向,沿着蜿蜒的沙柳公路,进入板桥北滩,跃入眼帘的是鳞次栉比的光伏面板和不分昼夜旋转的“大风车”,曾经荒芜的茫茫戈壁正被一片片“蓝海”取代,呈现出蓬勃生机。
“12月下旬,我们刚完成二期30万千瓦的并网,至此板桥北滩50万千瓦光伏治沙项目全部实现并网发电。刚开始我们来到这儿的时候,这片地方全是石头滩,风沙还特别大。”在板桥北滩50万千瓦光伏治沙示范项目现场,国电电力甘肃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鸿飞建晟光伏电站站长袁亚男告诉记者,总投资27.5亿元的板桥北滩50万千瓦光伏治沙示范项目于2021年开工建设,项目分两期进行,一期建设容量20万千瓦,2023年9月实现并网,二期30万千瓦。项目全面投产后,预计年平均发电量将达到9亿千瓦时。
“目前,我们累计发电6.11亿千瓦时左右,通过测算,节约标准煤977万吨,减少碳排放量60万吨,二氧化硫1.8万吨,很好地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提升。”袁亚男介绍,沙漠地区缺水、风沙大,很多植物难以存活,光伏发电项目的建设,不仅为临泽县新能源产业注入强劲动力,光伏板的铺设有利于植被的恢复与生长,经过两年治理,这里原本裸露的沙地逐渐被植被覆盖。
临泽县立足新能源产业发展优势,抢抓“双碳”战略和“河西走廊清洁能源基地”政策机遇,积极探索实践光伏治沙新模式,最大限度将太阳能开发与沙漠治理充分结合,上面发电,下面治沙,实现一地多用,统筹推进生态治理与新能源开发有机融合,鼓励引导发电头部企业来临发展新能源产业,加快实施光伏发电、风力发电、分布式光伏发电和电网配套工程等项目建设,在治理“沙戈荒”、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发展新能源产业,助力增收。目前,已吸引龙源、易事特等4个新能源500强企业先后落户,开发风光电新能源项目7项,总装机容量达110万千瓦。
光伏治沙实现了生态与经济效益的双赢,临泽县还利用光热资源,积极发展顶上光伏发电、棚舍内养殖,将“闲置棚顶”变身“绿电生产线”,实现发电养殖两不误的“牧光互补”新模式。
走进平川镇一工城村“牧光互补”生态饲养示范点,一块块整齐排列在圈舍上的光伏板,在冬日暖阳的照耀下熠熠生辉,棚内一头头体格健硕、毛色白亮的羊羔正悠闲地吃着草料。
“我们的42个养殖棚总共铺设了10600块光伏板,夏天天气好的时候一天能产生3万-4万度电,冬天也有1万多度,光伏这块一年收入有200多万元。夏天养殖的育肥羊卖掉后,我们又进了300只繁育羊,准备明年开始探索繁育养殖,进一步提高收入。”甘肃恒伟敦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丁建文介绍。
牧光互补”生态饲养示范点养殖棚
平川镇一工城村“牧光互补”生态饲养示范点是临泽县探索绿色能源产业与农牧产业融合发展打造的“牧光互补”新模式。该项目总投资2600万元,利用原一工城村荒漠土地新建5.9mwp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及钢结构羊舍42座27000平方米,并网发电后,每年为电网提供清洁电9700兆瓦时。同时,养殖区积极探索建立“龙头企业+村集体公司+农户”三方利益连接机制,吸引群众前来发展养殖业,实现企业增效、集体增资、农户增收。
“现在有些农户想要发展养殖,家里没有地方或者是地方太小,都可以到我们养殖小区来,我们不仅免费为农户提供场地,农户养殖母羊我们还每只补贴50元,目的就是让这片土地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丁建文介绍。
同时,基于沙区治理发展种植、养殖、加工、生态旅游等产业,临泽县大力实施农牧林综合经营,形成“治沙造林+生态修复+特色生态产业”模式。这一创新切实改善了沙化土地对生态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实现了以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激发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的投资潜力和创新动力,为推动沙区可持续发展提供助力。
通讯员 汪永凡 图/文
相关新闻
- 2025-01-16深冬走访暖人心 供电服务不降温
- 2025-01-16电力赋能 大棚经济“电”绿生金
- 2025-01-16常态化开展用电安全检查 确保客户春节期间用电安全可靠
- 2025-01-16安全用电进市场 年味渐浓情亦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