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向村庄的福字
飘向村庄的福字
临近新年的县城,寒冷的空气里响起了爆竹声。在清脆的爆竹声里,载着我和几位书法家的文化流动车驶出县城后,向县城以西的大河店镇飞速而去。
隔着车窗看过去,道路两边的山坡上,白皑皑的积雪,崭新的村路、整洁的村落、有着大河地域特色的文化广场,时不时会让我眼前一亮。这还是我记忆中那个九曲十八弯的缠山路像麻绳一样勒着大山的肩头,屏障一样的大山像铁锁一样锁着村庄咽喉的贫穷落后的大河吗?硬化了的水泥路一如美丽的缎带,引领着我们前行。这些崭新的气象让我们眼前一亮的同时,也让我们感到了精准扶贫给这一片土地注入的活力、带来的希望。
车子绕过一个S形的山梁后,一面鲜艳的红旗便远远地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突然间四周尚显荒芜的山坡,都被这一面火红的旗帜给点燃了。先前的眼前一亮,又变成了现在的心头一振。不用问这就是坐落在大河店镇大山村的党建文化广场了。广场里聚集着许多村民,每一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激动与喜悦的表情。看着眼前这个热闹的场面,我的身心不觉就暖和起来。同行的一位书法家,也高兴地指着那些兴高采烈的村民告诉我说,今天,大河店镇火石村和硬湾村还要在这里举行村民分红大会。这些村民都是在精准扶贫的政策带动下,经过一年勤勤恳恳的努力,现在以股东的身份来参加分红大会的。顺着书法家手指的方向,我突然又看见了在这些村民中间,许多人胸前都戴着一朵大红花。那一朵一朵的大红花,似乎使他们脸上的皱纹变得舒展,神采也更加飞扬起来了。
一听到分红,我脑海里一下子就出现了之前中央电视台第七套节目《每日农经》栏目播出的有关“青泥黑猪”的专题片。这是继去年夏天,中央电视台第七套节目《每日农经》栏目播出的《在高高的树桩里采蜜》后,摄制组又在今年冬天再次把镜头聚焦在了我的家乡、大河店镇的这一片土地上。大河店镇火石村的青泥黑猪和硬湾村的龙崖老巢蜜都是以“党支部+贫困户+产业扶贫”模式,依靠这两个村所处的位于青泥岭山系的独特地理位置,和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发展起来的“绿色生态”养殖业。尤其是最近已成为肉类“佼佼者”的青泥黑猪肉,不但成了“网红”,还在《每日农经》播出之后,成了许多城市人餐桌上供不应求的“紧俏货”。作为一个徽县人,我为家乡的农产品能够走出大山、走进央视、成为城市人舌尖上最受欢迎的“年味”而感到自豪。
我和几位书法家提着写春联的笔墨、砚台,还有两大摞红纸来到了上山村,村民活动中心前面的那一片空地上。村委办已早早地在那里摆好了供书法家挥毫的桌子。广场上的高音喇叭里,不断地叫着一些村民的名字,这些村民都是率先给这两个合作社入过股的积极分子。热烈的掌声穿过寒冷的空气,那是广场上的村民对分到“红利”的家庭最真诚的祝贺。这一波一波热烈的掌声,仿佛使大河店镇的新年也在村民鼓鼓的钱袋子里,红红火火地拉开了序幕。
我又联想到了大河店镇富有地域特色的流水席“九碗三行子”,九碗三行子是大河这一片土地上传统的美食。最基础的食材就是青泥黑猪肉,但做九碗三行子时,也离不开本土出产的老巢蜜做的蜜汁。就像是以“党支部+贫困户+产业扶贫”这样一种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扶贫模式。这一模式不但让大部分村民转变了思想观念,还从根本上扶起了他们过上好日子的信心,从而也丰富了他们的钱袋,给他们的生活和年味注入了老巢蜜一样的甘甜。
此时太阳越发地明媚起来,像是受到了广场上那些分到红利、抱着奖牌的村民笑脸的感染。领到红利的村民陆陆续续来到我们写春联的地方,每一位书法家的桌子前面都站满了等对联的人。一位穿着红棉袄左手抱着“增收新星”奖牌的大妈,请求给她家的牛圈上也写一副对联。书法家大笔一挥便在红纸上写下:“青泥日月开春景,人勤四季有余庆”,把对大河店镇村民的朴实勤劳和对新一年的祝福全都包含在了一副意味深长的对联中。大妈让书法家给她再写两个“福”字。说她儿子和媳妇也依托精准扶贫的好政策,去年就在淘宝上注册了网店,专营青泥黑猪肉和老巢蜜。今天分到的红利和她怀中抱着的奖牌,也有儿子和媳妇一年到头辛苦的努力。她要给儿子和媳妇的房门上贴两个大大的“福”字。书法家慷慨地一下子就写了六个“福”字,大妈把墨迹还没干透的“福”字,用手掌托着向坐落在高坡上的村庄走去。阳光下她的两只手上,托着的已不是一个简单的汉字,而是一个村民发自内心的幸福感、对新年幸福生活的期盼。这个“福”字仿佛是一片吉祥的红云,正依托着无数双勤劳的手向村庄飘去。(肖淑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