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韵: 写作本身就是对抗遗忘
蒋韵: 写作本身就是对抗遗忘
□本报记者 郝天韵
一个黑羊皮笔记本失踪40年后物归原主,带回了迟到40年的真相与原谅……《你好,安娜》是鲁迅文学奖得主、著名作家蒋韵的最新作品,故事纵横40年,以一段青春恋情、两个少女的生命悲剧,探入3个家庭12位身份不同、灵魂各异的女性的沉浮命运。
“写作最大的功能就是对抗遗忘。”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蒋韵坦陈,《你好,安娜》的写作初衷,源自母亲患阿尔茨海默症失去了记忆。母亲的一生多难却丰富,在人生接近终点的时候,疾病使她成了漆黑的、没有记忆的人。在陪伴母亲的日子里,蒋韵感受到,母亲曾经多么努力地想打捞她的记忆,挽留它。“我从母亲身上感受到一种对记忆逐渐流逝的紧迫感,可能对很多人来说,记忆其实会比生命先死亡,这个特别可怕。所以我要趁自己有记忆的时候,将我们这一代人身上的历史烙印与人性最本真的东西写出来。”蒋韵说。
在很多人眼里,蒋韵的小说辨识度很高。这种辨识度源自她作品中一以贯之的一个母题——罪与罚。这也源自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长篇小说《罪与罚》。忆及青春时代的经典读物,蒋韵表示,俄苏文学对20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一代人的影响无可取代,其中对她影响最深的便是《罪与罚》。“在我的那个年代,俄苏文学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很多方面。尤其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人类苦难与绝境的刻画、对人性深度的理解,都深深影响着我的文学创作,流淌在我每一部作品的血液之中,根深蒂固,无法取代。”蒋韵告诉记者,由此奠定了她一以贯之的写作风格与叙事手法,《你好,安娜》也是以凌厉、触人心底的笔锋书写了一个时代,以及时代中的人们如何面对他们的命运。故事含量、覆盖面极大,对人性的挖掘极深,可以说,《你好,安娜》中每个人物都有一个自己的史诗。
关于蒋韵《你好,安娜》对时代的记录与精神的书写,著名文学评论家贺绍俊解读道,20世纪50年代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即“50后”,那个时候人们主要是读苏联和俄罗斯的文学作品,也有西方18、19世纪经典作品。这些经典文学对那一代人精神成长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很多“50后”的人相对来说很天真,他们的心好像更加单纯,甚至有时候不知道怎么应付当下的复杂现实,从这个角度来说,蒋韵的小说是非常有价值的,她提供了这样一代人的人物形象图谱。蒋韵关于“50后”的精神成长、精神境界的小说在当代文学当中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故事情节虽然是杜撰,但我把《你好,安娜》给很多我当年的朋友看,小说中极端的故事和结局虽然没有发生在任何人身上,但他们都能或多或少地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蒋韵说。
“因为我写的都是最本真的人,而不是神。”蒋韵表示,是人就会有弱点,《你好,安娜》告诉读者的,就是直面这些人性的弱点,而不是逃避,这样才能最终发自心底产生对善与美永恒的敬畏与追求,这也是蒋韵想表达的终极价值观。
相较于大多作家,蒋韵比较低产,尤其近年来,父母、丈夫的生病,让她忙碌奔波于各大医院之间,一度让她觉得和文学隔得很远。然而在丈夫病情得到缓解之后,有了少许空闲时间,心绪也得到缓释,蒋韵开始了《你好,安娜》的创作。写作中,她感觉找回了自己最本真的样子,用蒋韵自己的话说,就是“我又成了我”。
在蒋韵看来,写作带给她极大的乐趣与力量,这部小说在蒋韵的创作生涯中也是为数不多的高产作品。写作《你好,安娜》,仅用了3个多月的时间完成初稿,照顾病人和小外孙女之余,蒋韵每天上午抽出3个小时来专心写作,那是她最快乐的时光,抽离于生活的琐碎与忙碌之外,蒋韵在写作时感到格外幸福和珍贵。
采访最后,对于《你好,安娜》从构思到完成初稿,蒋韵也有个有趣的比喻,她认为创作是场“探险”,“我写作从来不提前拟好提纲,因为在我看来,创作前心里有一个方向,沿着这个方向上路,路上遇到的一切人和事、一切惊喜和悲伤,都是‘探险’之旅,越走越奇妙,越走越精彩”。由此,一切的文思泉涌,都水到渠成。
相关新闻
- 2020-01-15刘海栖: 对青葱岁月的趣味书写
- 2020-01-15《中国历代瓷器鉴定》新书发布
- 2020-01-15“南京现象”:让文学深入城市生活
- 2020-01-14陈思思新作《思情话忆》在京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