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类:展现文明的大河与细流
社科类:展现文明的大河与细流
□本报记者 张君成
在获2019年度好书的6本社科类图书中,对文明的解读成为关键。这种解读包括宏观上对于中国五千年来的文明概述,也包括了对人民生活的描述。但无论是广阔文明背景下的“大江大海”,还是个人生活回忆下的“涓涓细流”,这些图书的作者都用深厚的文字功底,为我们展现了不同视角下的文明传承。
追本溯源追求的不仅是真实,也追寻我们存在的更好意义。五千年中华文明到底孕育出了什么样的文化遗产?又对世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些问题一直都是人们所关注的,《文明的力量:中华文明的世界影响力》一书将中华文明放在世界文明的框架中来解读,强化了从世界文明的角度认识中华文明这一理念。
中华文明体系下的“丝绸之路”内涵广阔,源远流长,更因近年来“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成为一个热门话题。《胡天汉月映西洋:丝路沧桑三千年》的作者深入上古、汉唐、宋明、晚明至清中叶各个阶段的中西交往,讲述“一带一路”的历史演进。在勾勒纷繁而有趣的历史人物、事件、器物和艺术生活的同时,深入剖析文明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冲突与融合。
作为中华文明的结晶,中国古代园林文化源远流长,至今还吸引着不少专家学者沉迷其中,《中国造园艺术》就是将这一文明多年研究成果的首次结集,不仅对中国古代造园艺术进行了精准的介绍,还将园林建筑纳入艺术的视角加以审视,对园林建筑艺术进行总结,提纲挈领地论述了中国园林的历史脉络、艺术特征和国际地位,奠定了风景园林历史理论的基础。
同《中国造园艺术》一样,《插图本极简中国科技史》也引用大量翔实的资料,全面系统地证明中国文明的辉煌成就。不同的是,它将落脚点放在中国在世界科学技术史中的重大贡献上,笔触既简明扼要,又不失细致入微、风趣幽默,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受。
历史的发展为文明提供了宏大的叙述视角,而文明的建设与保存都是人类劳动文明的结晶,因此鲜活的个人视角也是不可或缺的。“敦,大也;煌,盛也”,敦煌走过了数千年薪火不灭的岁月,而不少人为了它的保护与传承奉献了自己的一生。在《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这部作品里,樊锦诗把她的人生经历与敦煌的历史、敦煌的文保工作串联,除了对敦煌历史文化的梳理,与故人忆旧或学术探讨,书中最珍贵、最让人感慨的,是樊锦诗以朴素实在的语言讲述个人的一生,这种真诚的袒露,分外美丽感人。
同样的情绪也流露在《二条十年(1955—1964)》一书中,它记录了作者赵珩从1955年到1964年间住在北京东四二条胡同七号院的生活,以一个孩子的视角,回忆了他6岁到16岁的整个童年和少年时代。事实上,它不仅仅是一本讲北京的书,《二条十年》所描绘的人和物也是那个时代的缩影,带有极强的历史印迹。
相关新闻
- 2020-01-14英雄情结从哪里来——读《两个人的五星红旗》
- 2020-01-14传统批评姿态的回归——读《沈伯俊评点〈三国演义〉》
- 2020-01-14《观我生赋》与六朝赋体自注
- 2020-01-10赵振宇“讲好真话”研究实践凝结成书 评论也可以很委婉、很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