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非:理解当下 重读古典
格非:理解当下 重读古典
格非
1月14日,由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主办、封面研究院人文研究所组织评选和发布的2019名人堂人文盘点之“年度十大作家”榜单出炉后,引发众多反响。邓一光(广东),格非(北京),虹影(重庆),李修文(湖北),凸凹(四川),王笛(澳门),叶兆言(江苏),张楚(河北),周恺(四川),翟永明(四川)都是评论家和广大读者认可的作家。其中格非以一部《月落荒寺》得到非常高的口碑和关注度。
得知获奖信息后,格非表达了自己对广大读者的感谢,“感谢华西都市报向读者朋友们推荐《月落荒寺》。不光是读者在挑选作家,实际上作家也一直在寻找自己的知音,与读者朋友们建立价值和美学上的认同关系。我从未像今天这样强烈地感受到这种关系的神秘与珍贵。在新春即将到来之际,祝朋友们身体健康,阖家幸福!”
对中国社会一种持续性思考
在《月落荒寺》中,格非以典雅的学院派笔触,细密勾勒出都市知识分子与时代同构又游离于外的种种众生相。同时又不断以华美的古典诗词穿插其中,营造出惝恍迷离亦中亦西的间离效果,其情思蕴藉之处,精妙至于不可言说,是近年来长篇小说中难得的艺术佳构,也是作家躬身向内重新书写这个浮躁时代的再出发。不论是书中对古典音乐的见解抑或是关于绣球花的风波,其实都关涉到语言与命运的关联。
楚云和杨庆棠讨论德彪西《意象集2》中表现月光的曲子是该译为“月落古寺”“月落古刹”“月落禅寺”还是“月落荒寺”“月照萧寺”……之后没多久,她和伯远讨论绣球花也可以叫作“无尽夏”。这两处,是女主人公楚云为数不多直接发言的时刻,格非塑造了这样一位身世离奇,颇具才情的人物,以探寻命运和日常生活的关系。
格非1964年8月生于江苏省丹徒县。1981年入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1985年留校任教。2000年获文学博士学位。2001年调入北京清华大学中文系,现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文学创作与研究中心主任。《隐身衣》于2014年获鲁迅文学奖,《江南三部曲》于2015年获茅盾文学奖。从《江南三部曲》到《望春风》《隐身衣》,再到《月落荒寺》,格非说,这三个阶段的作品,彼此之间是有内在脉络联系,“有些主题是有承继的,当然也有随着生活的变化而发生的变化。总体来说,它们体现出我对中国社会的一种持续性思考。”在格非看来,“一个称职的作家,要有能力分析当下现实,同时要通过自己的艺术手段,运用自己的艺术修辞,把自己对社会的观察和分析思考,作为作品呈现出来。”
研读方志了解时代的变化
与格非此前作品不同的是,在《月落荒寺》中,父辈开始老去,年轻一代渐成,开始将对更好的世界的期待,寄托在下一代的成长上。也许正因为这种对于新一代的殷切寄望,豆瓣评分高达9分,年轻的读者更敏锐地发现了《月落荒寺》和《隐身衣》之间的延续性。格非认为,当下需要重新理解年轻人,不同的生活观念会塑造不同的生活方式。
很多读者给格非反馈,读这本小说,速度很快,“大部分人说自己一晚上就读完了,有的说只花费了5个小时。大家这么快读完它,我也没有理由不高兴。至少它代表着,小说的故事情节还是很流畅,比较好看。但是同时我也有个小提醒:书中我还是安排了不少埋伏,花费了不少心思,所以我也希望大家能慢慢读一下。总之,希望大家喜欢这本书吧!”
早些年格非的《褐色鸟群》等影响了许多人的文学观,彼时的先锋小说也试图描绘现代生活的不确定性和神秘性。这么多年过去了,在媒介更迭互联网时代,文学的定义和功能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格非看来,今天的小说写作,面临两个方面的压力,首先是科学使得我们的生活充分暴露,所有的事情都可量化、可分析。另外,新闻和小说一直在较量,但现实生活本身不像新闻报道那般条分缕析、起承转合,而是更神秘和更丰富,应当重新激活大家对小说的热情。诗人学者敬文东在读了此书后,也表示处理日常生活的神秘性是文学在当下中国被授予的新任务,现在或许只有小说能够抵达。
差不多有十年时间,格非几乎停止了写作。但这段时间里,格非没有虚度,他沉浸在对古典作品的阅读中。这跟一个老友对他的忠告分不开。格非回忆说:“我从《左传》开始一步步读下来,读了大量的经典作品,读了很多地方志,包括家乡一带的地方志,通过地方志可以更清晰了解时代的变化。”(封面新闻记者张杰)
相关新闻
- 2020-01-17《汤汤水命》:重构李冰传奇 再现蜀地风云
- 2020-01-17以文为鉴 可观天下
- 2020-01-17推进“一带一路” 从倾听开始
- 2020-01-15《二条十年(1955—1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