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艳芳:大国抗疫尽显“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英雄本色
王艳芳:大国抗疫尽显“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英雄本色
大国抗疫尽显“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英雄本色
——读长篇纪实小说《小车不倒只管推》所悟
作者:王艳芳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
历史没有忘记杨水才
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民族。英雄者,国之干。在中华民族精神的丰碑上,镌刻着一个个流光溢彩的名字,汇聚成灿烂的星河,熔铸成民族的精神灯塔,照亮我们逐梦前行之路。
英雄是历史的永恒记忆,是民族的坚强脊梁,也是闪光的时代座标。中原厚土、英雄辈出。五十多年前,一个名字响彻祖国大地,他就是被毛泽东同志称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共产主义战士”——杨水才。
当我手不释卷,一口气读完许昌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张小莉同志创作的长篇纪实小说《小车不倒只管推》,“英雄”这两个字一直在脑海中闪现。小说主人公的原型杨水才是真正的英雄!
杨水才同志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全国先进典型、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优秀代表。他为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忍着病痛,带领家乡人民兴修水利、植树造林、兴办学校,直至牺牲在工作岗位上。
1969年7月13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表《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共产主义战士——记共产党员杨水才同志的光辉事迹》,全国各大报纸、各家电台都进行了转载和转播。
1969年7月31日,《人民日报》以《为人民鞠躬尽瘁》为题发表了评论员文章,评价杨水才是“为人民鞠躬尽瘁的模范共产党员”,“是一切共产党员,一切革命干部,一切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光辉榜样”。杨水才的光辉事迹响彻大江南北,他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精神激励和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奋发图强,自强不息。
《小车不倒只管推》这部小说出版后,杨水才故乡建安区水道杨村的一些老同志看到后都很激动,他们说好像看到了自己的老书记又回到了村里,感谢国家没有忘记他们的英雄杨水才。是的,怎会忘记,岁月长河,历史足迹不容磨灭;时代变迁,英雄精神熠熠闪光。笔者了解到,50多年来,杨水才“小车不倒只管推”的精神历久弥新,已经深深融入许昌干部群众的血液之中,成为许昌党员干部艰苦奋斗、执政为民、求真务实、开拓进取,推动许昌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50多年来,水道杨村的“领头人”也已经换了几任,但他们为群众谋利益的初心没有变,帮助群众致富的使命没有变,无私奉献的“小车不倒只管推”的精神没有变,他们接过杨水才的“小车”砥砺前行,锐意创新,如今的水道杨村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村、文明村,杨水才的夙愿已经成为现实。
杨水才的一生是光辉伟大的一生,他既无妻室儿女,又无积蓄,死后留下的只是毛泽东赞扬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共产主义精神”,由普普通通的农民成为亿万人民崇敬的英雄。
抗疫呼唤杨水才
岁月珠流璧转,英雄精神永恒。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的讲话》中,深情地说,“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在这场严峻斗争中,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冲锋在前、顽强拼搏,充分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广大医务工作者义无反顾、日夜奋战,展现了救死扶伤、医者仁心的崇高精神。人民解放军指战员闻令而动、敢打硬仗,展现了人民子弟兵忠于党、忠于人民的政治品格。广大人民群众众志成城、守望相助,特别是武汉人民和湖北人民识大体顾大局、自觉配合疫情防控工作,展现了坚忍不拔的顽强斗志。广大公安民警、疾控工作人员、社区工作人员等坚守岗位、日夜值守,广大新闻工作者不畏艰险、深入一线,广大志愿者等真诚奉献、不辞辛劳,为疫情防控作出了重大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肯定,卫生健康、发展改革、工信商务、外交外联、交通运输、农业农村、应急管理、财政金融、文化旅游、科技教育、市场监管、社保医保、资源环境、国资林草等部门和纪检监察、组织、宣传、统战、政法等战线各司其职,人大、政协以及各人民团体等主动担责,采取有力措施支持抗击疫情斗争。社会各界和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纷纷捐款捐物,展现了同舟共济的深厚情怀。
致敬抗疫一线的勇士们,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疫情防控阻击战。在危机中挺身而出,在大考中英勇奋起。党员干部冲锋在前、顽强拼搏,医务工作者义无反顾、日夜奋战,解放军指战员闻令而动、敢打硬仗,广大人民群众众志成城、守望相助……
经过艰苦努力,目前疫情防控形势积极向好的态势正在拓展,但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复杂,防控正处在最吃劲的关键阶段。
向英雄们致敬,为勇士们加油。与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他们正用忠诚、勇敢、担当,挺起民族的脊梁,他们正用杨水才“小车不倒只管推”的坚强毅力擎起战胜疫情的必胜信心!
危难锻造忠诚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小车不倒只管推”,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危难关头豁得出去,这就是共产党人。
“12床患者需要紧急气管插管!”“好,马上到!”
准备插管辅助用药,检查喉镜、气管插管、置入喉镜、暴露声门,一气呵成,插管成功。
这是发生在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光谷院区重症病房的一幕,也是以党员为主体的麻醉师团队又一次成功急救。气管插管暴露声门瞬间,麻醉医生近距离直面患者呼吸道,危险可想而知。每一例气管插管都是从“鬼门关”抢回生命,与死神搏斗的背后,是医护人员一次次身陷感染危境的挑战。
疫情,形势严峻;战“疫”,胶着对垒。能不能打赢这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正是对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重大考验。
疾步如风,脾气急嗓门大,是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给人的第一印象。共产党员、院长、医生,是他的三重身份。“无论哪个身份,危急时刻都没理由退半步,必须坚决顶上去!”身患渐冻症的张定宇说,“我要用渐冻的生命,从病毒手里抢回更多的病人。”
英雄汇聚,逆行担当。84岁的钟南山院士逆行武汉、义无反顾;73岁李兰娟院士进入重症病房、挺身一线……
大事难事看担当,危难时刻显本色。
2月21日,武汉东西湖区方舱医院内,民警潘童、环卫工人张文斌,一人包裹着白色隔离服,一人身穿橘黄色环卫服,面向党旗,庄严宣誓,火线入党。宣誓后,潘童走向污染区安保岗位,张文斌开始清污作业……
贵州湄潭县人民医院急诊科护士杜富佳,再三申请,踏入湖北“战场”。“哥哥杜富国在雷场上喊出的那句‘你退后,让我来’的话,一直在我脑中回荡,激励着我跟着他冲锋、战斗”。
冲锋陷阵:义无反顾无畏无惧
疫情肆虐,英雄出征。
从临危受命到整装待发,仅有短短4个小时,陆军军医大学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宋彩萍来不及吃一口摆上桌的年夜饭。
30年军旅生涯,她先后6次参加海上、高原卫勤任务,4次参加国际医疗救助活动。在这场硬仗中,她时时刻刻“跟死神掰手腕”,平均每天睡眠时间不足4小时。
为有牺牲多壮志!
2月18日上午10时54分,武汉市武昌医院院长刘智明生命的刻度永远定格在了51岁。
两个小时内将门诊部改成发热门诊和留观病房;3天内完成全院既有499名其他疾病患者的转移工作,整体改造建好300张隔离床位……过去一个月,跟病毒作战,从未惧退半步,一直持续到他生命最后一刻。平凡造就伟大,守望相助:英雄就是你就是我, 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
一个个平凡的武汉人,用坚韧、担当,把自己活成了英雄的样子。
为了全国疫情防控大局,武汉关闭所有离汉通道,将这座华中重镇“封”了起来。承受着巨大压力,这座城市运行依旧保持平稳有序。
一个个普通的中国人,激荡起为家为国的英雄气魄。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为了打赢这场艰辛的战“疫”,许多普通人都主动参与进来。逆向而行,爱心传递,让万千“疫情”抗击者备受鼓舞,切身感受到全国人民构成的坚强后盾。
人们看到,浙江宁波海曙康复医院23岁男护士郑益欢得知武汉医院护士不够,向原单位提交申请辞职,从宁波驱车12小时赶到武汉。接受两天培训,进入武汉武昌医院隔离病房上岗。
人们看到,山东沂水县爱尚眼镜批发城老板孙吉国和老乡许德强驱车千里,将各类防护物资和2000斤橘子送达武汉后,临时决定驻留武汉,义务为医院和社区运送物资。长时间搬运,来时的衣服都已磨破。
人们看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工人,召之即来,日夜奋战,全力以赴建设雷神山、火神山医院;全国多地康复不久的患者,又回到医院,卷起袖子、捐献血浆、让爱回流……
当一个个英雄拼尽全力,一群群凡人正在奋力前行,还有什么困难不能战胜?还有什么阻挡不能跨越?
咬定青山不放松,不破楼兰终不还。
“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
英雄的城市,英雄的国度,英雄的人民。
杨水才离开我们已经半个世纪了,但他的精神一直在激励着我们,在这场大国抗疫的人民战争、总体战、狙击战中,我们仿佛看到千万个杨水才在战斗,杨水才精神在抗疫战争中闪耀出更加夺目的时代光彩。(作者系中国实学研究会秘书长)
相关新闻
- 2020-03-09实体书店的自救之路
- 2020-03-06读书少年的乡村战“疫”车
- 2020-03-05广东佛山:抗疫作品版权登记全免费
- 2020-03-05京东图书携手大星文化向武汉方舱医院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