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儿的暖心滋味 ——读《果儿小典》
果儿的暖心滋味 ——读《果儿小典》
《果儿小典》 崔岱远 著 李杨桦 绘 商务印书馆
【读书者说】
《果儿小典》是一本读起来轻松,又别有一番滋味的书。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水果干果店铺随处可见,店里的果子更是天南海北,无所不有。南北半球的水果干果荟萃一堂,让人产生了一种果树永不休息、随手可得的错觉。什么才是果子带给我们的正常感觉呢?那应该是一同经历光阴荏苒,春华秋实,经过漫长等待之后,还要付出体力才能达成的相逢,以及由此带来的喜悦。在忧思家国的杜甫笔下,是“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更带着一种少年轻狂的冲动和兴奋。可以说,果子正因为寄托着我们的情感,而变得别有滋味。
本书按照空间结构谋篇,新意十足。崔岱远先生此前的几种著作,结构都很灵动。讲述北京美食《京味儿》,按照是春夏秋冬吃什么来布局,介绍北京各季美食,美食背后自然散发着寒来暑往、岁月轮回的人生滋味。《吃货辞典》的结构则是在哪儿吃,是街边吃、饭馆吃,还是在家吃,这对于行走天地之间的芸芸众生来说,等于无处不在惦记着吃,吃货一词的本质就在结构中渗透出来。种种结构,共同带着浓浓的烟火气息,接地气,好理解,快速拉近与人的距离,很容易形成共鸣。说到果儿,我们往往认为时令性是其显著特色,《果儿小典》结构则反其意而用之,按照神州大地东、西、南、北的空间方位来结构,让人眼前一亮。讲述果子从哪里来到消费者的身边,自然而然将读者的兴趣点转向传播的历程。小小的果儿,再不仅是一种果腹之物,而是一步迈入历史与文化的行列,成为暖心之物。
品尝果子的滋味,既是人与水果的刹那相遇,更重要的是讲述人与水果的永恒故事。除了作者本人的丰富体验,书中将大量果子的历史文化娓娓道来,既有《尚书》《诗经》等中国经典,又有《红楼梦》《天方夜谭》《百年孤独》等中外文学名著,还有严肃的学术著作如季羡林先生的《糖史》,中外电影《蓝莓之夜》等也都是作者关注的对象。总而言之,小小的水果在作者笔下,展现出文化交流和文明对话小使者的鲜活身份。《果儿小典》荟萃了大量名人与水果的典故,拉近了他们与普通人的距离,更重要的是,让每个读者再看到水果的时候,眼前浮想起经典的文化场景、文学桥段,让每个果儿变身故事讲述人,诉说着滋味的旋律。
果儿不仅饱腹,更能暖心。书中融合了作者大量的人生体悟,讲述他与果子之间密不可分的故事。此前,崔岱远先生曾写过《吃货辞典》,都是一个人编纂的“典”,都有着共同的强烈个性色彩。该书延续了崔岱远先生一贯的美文风格,语言清新凝练,书名《果儿小典》延续了崔岱远先生京味儿语言的鲜活,内容朗朗上口,让人一看,眼前就浮现出一位老北京人在讲水果故事的画面。因此,跟着本书品味小小的果儿,就是在品味北京这座伟大城市的国际化、现代化进程。读罢此书,能让我们在浮生忙碌的同时,吃一口果子,如同再次聆听一段北京城华丽蜕变的故事。
在吃这件事儿上,名家与我辈的距离,当然不在吃什么,而在于怎么吃,怎样品味。毛泽东主席曾在《实践论》说“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崔岱远先生不仅是美食理论家,更是实践家,近年来他带着我们品味北京美食、北京生活,打开面条后面的世界,如今又呈现果儿的暖心滋味。据说他在研究美味的点心,这意味着又一种沁人心脾的暖心的滋味,已经在前方等待我们,不禁让人期待不已。
(作者:周云磊,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研究员)
相关新闻
- 2020-03-17对“京味儿”写作的再诠释 ——评《老舍评传》(增补本
- 2020-03-17看文明 知中国 走世界 ——《文明》探索文明国家话语体系的创新路径
- 2020-03-17清风一缕见史入心 ——在《文人相重》中找寻文学所的点滴过往
- 2020-03-17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