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奠定历史学习基石
从小奠定历史学习基石
□王承略
我觉得,喜欢读史的人应该设立3个目标,拾级而上。
第一个目标是了解。此时,眉目尚不清晰,但已大略得知,有这样一些人做了这样一些事,构成这样一个时代。
第二个层次是品味。这时候,需由粗浅的整体认知,进入鲜明的个体品味。那些历史人物的言笑举止都渐渐在心中变得鲜明生动。和古人做朋友,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第三个目标是深思。品读了很多人很多事,那么多多少少要从这些人、这些事里面悟出些道理来。
高明者,能由枝叶直达根本,而平凡者,顶多是碎片化的感触。但是,若眼光旷达一些,大概任何人都可以自史书中熏陶出一种智慧,那便是平和。这份心平气和,宛如曾经沧海。自书中见过很多人、很多事之后,即便无法成为智者,也能学会知足,变得通达。
由读史的3个目标,我觉得有志于写史的人,也应该设立3个层次,拾级而上。
第一个层次是记录。史书是一种记录。这片土地上,曾生活着这样一群人,有的热血,有的冷漠,有的旷达,有的狭隘……这需要历史学家心存激荡,笔怀冷峻,客观公正地去记录那些人、那些事、那些时代。通过记录,他们将旧日繁华的一鳞半爪归拢到笔端,让后人窥见一斑。
第二个层次是裁剪。记录归记录,但世事万千,哪些应该浓墨重彩,哪些应该轻描淡写?记录之难,在于认识事物是否客观全面。如何能够窥见一个人、一件事的全部呢?即便拥有全能视角,又怎能肯定透过文字所展现的,便是真实的人和事。这时,史识的重要性便显现出来,一番裁剪,几笔描摹,那人、那事、那一个时代的风貌便跃然纸上。
第三个层次是贯通。我们知道,司马迁的追求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宋代的郑樵,早就提出史学的会通观。近代历史学家吕思勉先生著史也注重贯通,认为写史若只是堆积史实,无益有害。说起来,人有时候是微小的,局限于时空之中,踽踽前行,而要突破这种局限,读史无疑是一种途径。因此,真正伟大的史书,能够让读者贯通古今,思接千载。
由读史的3个目标、写史的3个层次,我们再说到这套《少年读中国简史》。
读完之后,可以看出作者是有追求的:不是简单地堆积史实,而是力求梳理历史的脉络。这明显是不满足于写史的第一个目标“记录”,而是希冀“贯通”。
围绕这一目标,作者的努力体现在:一是注重历史的演变。且不说周秦之变、晚清之变这些大关节,即便秦汉、明清间的小变化,也做出不少剖析,使人明白中国历史在不同阶段,是具有不同风貌的。二是注重视角的扩展。历史是多方位的,不仅仅是王朝更迭,还有世事冷暖,力求多角度地展现历史。
当然,这两册书有优点,也有一些缺点,但白璧微瑕,仍值得向少年儿童力荐:字数少,可以轻松读完,奠定一生历史学习的基石;视野宽,能够触目生春,从小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少年读中国简史》 郭春峰 著 青岛出版社 2020年2月出版)
相关新闻
- 2020-03-16《你的眼睛能看多远》为青少年讲南仁东故事
- 2020-03-10彩图青少版《中国科技通史》出版
- 2020-03-02艺术中的经典女性
- 2020-03-02慕夏与新艺术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