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文献修复博物馆——寻找文献中的历史
古籍文献修复博物馆——寻找文献中的历史
走进成都市龙泉驿区洛带古镇,浓郁的客家气息袭来:歇山顶、攒尖顶等各色客家民居古老雅致,广东会馆、川北会馆等客家会馆错落在古镇屋宇间。不多时,一座三层小楼映入眼帘,白墙灰瓦,这便是由四川西部文献修复中心创建的古籍文献修复博物馆。
进入博物馆,一本本古籍文献知识图书、一张张古籍修复流程和修复前后的对比照片、一件件客家姓氏图腾等文创产品展示,为参观者提供了古籍文献保护、抢救、修复的知识图谱。在二楼核心展陈区,杜伟生、徐建华等九位中国当代古籍修复大师、高浮雕传拓大师的修复业绩及学术成果图高高悬挂,他们用过的修复物件整齐摆放,传递着大师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古籍修复师们则在三层聚精会神地操作。配纸染纸、配制浆糊、分解书籍、填补虫洞……古籍修复师们或坐或站、或贴或刻、或裁或粘,按照“整旧如旧”的原则,将善本古籍、古字画、碑帖、档案、票据等还原本来模样。
“中文古籍是指书写于1912年以前的具有中国古典书籍装帧形制的书籍。”在古籍修复现场,工作了8年多的“80后”修复师施英涛已是一员修复干将。施英涛说,纸质文献有虫蛀、霉蚀、酸化、鼠啮等八种破碎原因,修复当中要经历18道工艺程序才能完成,“一般平均一个月能修复四五本古籍,而有的破损严重的古籍修复起来则需要好几个月。”
古籍修复是艺术,也是对耐力的极大考验。干了一辈子图书管理工作的彭德泉老人,是馆长彭克的父亲,也是四川西部文献修复中心的创始人。“古籍修复必须耐得住寂寞,静得下心来。”老人话语间满是热爱。
这几年,文献中心和博物馆帮助修复了1.7万余件(册)古籍,其中就有清代李调元编印的160册《函海》、破损严重的《敦煌遗书》等。从精美拓片到古代川剧剧本,从李鸿章的条轴对联到朱拓的汉代瓦当,在修复师们的努力下,典籍得以重新与大家见面。
彭德泉最难忘的是《函海》的修复。几年前,一个偶然机会,彭德泉得知绵阳市安州区图书馆有159册馆藏古籍《函海》。当时,这套书闲置已久,破损严重,图书馆馆长拿出古籍时,彭德泉十分心疼。“这套书是包含医学、川菜、戏曲等诸多领域内容的巴蜀百科全书,可以说弥补了清代《四库全书》的不足。”怀着抢救巴蜀文化遗迹的心态,彭德泉组织队伍开始修复。
就在团队成员们忙着修复古籍之时,远在百里之外的雅安市又发现了《函海》中缺漏的一册书。这让彭德泉喜出望外。经过核对,博物馆的师傅们确认这一册书可与已有159册书共同组成160册的《函海》全集。“李调元是清代四川著名的戏曲理论家、诗人,他编纂的这套书里还包括了许多川菜烹饪技艺和配料,是难得的古代文献。”施英涛说。
施英涛喜爱字画修复,陈亚工作非常专注……“30多位年轻修复师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彭克介绍,博物馆里的古籍文献修复师们平均年龄只有36岁左右。大家来自五湖四海,专业背景各有不同,怀着对古籍文献修复的使命感和热爱参与到这份工作中。
2009年,四川西部文献修复中心成立。为推动展示古籍修复技艺,激励更多人投身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中,在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和四川省文物局、成都龙泉驿区等支持下,由文献修复中心投资建设的古籍文献修复博物馆因此诞生。自2019年12月博物馆免费开放以来,许多高校古籍文献研究团队和中小学生也来此学习实践。记者 王永战
■小贴士
古籍文献修复博物馆位于成都市龙泉驿区洛带古镇,共1100平方米,藏(展)品500余件,属民办博物馆。每周开放五天(周一、二闭馆休息),每天开放8小时。游客可自驾沿成洛大道前往,或搭乘成都地铁4号线西河站转乘公交219路直达。
《 人民日报 》( 2020年04月11日 05 版)
相关新闻
- 2020-04-14让我们一起读书吧!甘肃省图书馆推出线上读书月系列活动
- 2020-04-14抗疫报告文学:书写大爱,礼赞英雄
- 2020-04-14《天路行军1950》:揭秘首批徒步进藏女兵的传奇经历
- 2020-04-13H5| @全省党员领导干部:收好这份新书单,总有一本适合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