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位出版界专家通过“云讲座”回应行业难点与痛点—— 纵论后疫情时期的出版方向
多位出版界专家通过“云讲座”回应行业难点与痛点—— 纵论后疫情时期的出版方向
□本报记者 郝天韵
疫情之下,各家出版单位都采取了哪些举措攻坚克难?疫情之后,国内及世界出版格局将有哪些变化?出版业融合发展将会走向何方?
针对这些话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和出版研究院主办的“疫情与出版”系列特别讲座,邀请出版界专家通过“云讲座”回应行业难点与痛点。“云讲座”持续一个月,累计吸引了南京大学出版专业学生、全国其他高校的出版专业师生及出版界人员3万多人参与,单场次最高7200余人在线观看。
现状:形势严峻,直面大考
“毋庸置疑,疫情对出版业产生了十分巨大的影响。”江苏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编辑、江苏人民出版社社长徐海认为,一是国内实体书店闭店近两个月,目前陆续恢复营业,但国外书店何时能够重新开业仍然未知,实体书店关闭可能会对全年图书销售量产生1/6的影响;二是物流运输的中断对图书电商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如由于仓储和运输能力有限,亚马逊公司将药品和食品等重要物资的买卖供应作为当前最重要的业务,书籍等非必需商品入库受到限制;三是大型图书交易活动暂时取消,如巴黎书展、伦敦书展相继取消,美国书展目前也已宣布延期。
“以上是在流通环节的影响,至于人员不到位导致不能及时沟通交流、书稿不能及时完成、发稿之后排版缓慢等情况,都对出版产生了很大影响,所以今年出版形势是十分严峻的。”徐海说。
译林出版社社长葛庆文也认为,现在最明显、受到冲击最大的就是图书发行领域,发行渠道受阻、线下活动无法进行,导致营销手段发生变化,更深层次的还会对选题策划产生影响。“疫情过后可能环境类、人生哲理类、医学类、历史学类以及和自然有关的选题会增多;在图书的输出形式上也会发生变化,会呈现更加多样化的阅读方式。”
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臧永清认为,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书业格局处于调整期,下半年将是一个现金为王的时代。对出版业上游而言,由于出版业是一个账期长、利润薄的行业,保证现金流不断是中小出版机构存活的关键,而下游的实体与网络渠道对峙局面会被重塑,以往近三七开的销售量可能会变成一九开,既对出版商不利,也破坏整个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解困: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即使各方面条件非常艰苦,但广大出版人没有退却,没有落伍,迎难而上,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
中国画报协会会长刘建生对1月21日至3月3日出版的近600种抗疫图书选题作出初步分析。他表示,早在1月21日,众多出版社就行动起来,并在1月底形成抗疫图书出版的“小高潮”,这个高潮是在自觉、自发、自主的情况下形成的。
“究其原因,职责、良知和本分使然是最有力的解释。”刘建生认为,这种厚积薄发、从变如常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集全国之力,调动几乎所有的科研部门、医疗部门参与到各类专业手册、方案的编写,用于指导防护、抢救和治疗;二是在全国网格化封闭的特殊情况下,出版人通过出版物开展疏通引导和心理救助工作,缓解和释放了广大读者的焦躁紧张情绪,促进了社会大局稳定;三是细致入微地照顾了各类读者的现实需求,利用图卡、漫画、微信、微书、微音频、微视频等多种形式使出版服务真正到位。
可以说,在此次抗疫图书出版中,广大出版社和编辑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真正做到了逢山开路、见缝扎针、别开生面。
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王泳波以该社出版的“童心战‘疫’·大眼睛暖心绘本”系列为例表示,这套图书的亮点在于创意独特、立足专业资源、海外输出成果喜人。同时,疫情使得互联网的效能成倍提高,“在疫情期间,大家的精力都聚焦在优秀选题策划、精品出版工作和海外输出工作上,减少了无谓的工作,提高了效率”。
新生:数字化加速,活力凸显
疫情带来的急剧变化,使得人们的价值观念、行为和生活方式都受到影响,这势必导致人们的阅读习惯和阅读需求发生重大变化。徐海认为,后疫情时期的出版工作在选题方向上,反映人与自然关系的图书受到关注,未来的选题也会紧紧围绕这一方面开发;政府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方面的选题将会得到较大开发;不同文化和不同文明之间差异的选题,会得到更多关注和挖掘。
从出版体裁来看,徐海认为,未来出版业有两个发展方向是较为明显的。一是出版数字化加剧,数字化阅读会成为未来出版领域具有更多权重的出版形态;二是碎片化阅读也会加剧。人们偏向短的、薄的阅读,这一现象会更加突出。
对此,南京大学出版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志强表示赞同,同时认为,随着载体和方式变化,长篇大论的作品可能将不适应数字时代的阅读,“未来文本将会用越来越短的篇幅将思想精髓表现出来”。
葛庆文表示,这次疫情一方面使得传统出版社加速向数字化出版转型;另一方面,随着5G时代的到来,应进一步提升业务员网上营销、网上发行、网上服务的能力,将出版社打造成为一个服务综合体。“同时,随着5G时代的到来,跨界组稿或者跨地区组稿会变成现实,基本会将同步出版变为现实。”
“希望疫情之后知识生产回归个体劳动,回到它的本源中。这样,人们今后看到的将会是一本本充满活力和生机的图书。”徐海表示。
相关新闻
- 2020-05-22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三本书助基层松绑减负
- 2020-05-22浙大社“一带一路”图书展即将开幕
- 2020-05-22比尔·盖茨公布夏季书单:“没有什么事情比读书更美好”
- 2020-05-22以漫画致敬!《看我巾帼战“疫”七十二变》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