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走出“红薯大王”
书中走出“红薯大王”
□本报记者 汤广花
从一个普通的农民,成长为远近闻名的“鲜鱼大王”“红薯大王”,湖北根聚地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德顺说,是书改变了他的人生。
“书是前人的智慧,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远。”近日,周德顺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分享道,一方面要读正能量的书,让生活充满阳光;另一方面,要多读与工作相关的书,活学活用,大胆创新实践。
捞3个月鱼 攒钱买一套书
“我喜欢读书,但小时候因为家庭原因,只读了5年半的书。”1962年,周德顺出生于湖北梁子湖畔一个普通的农家。为了照顾3个弟弟和一个妹妹,作为家中长子的他很早就辍学,帮助父母在湖边打工。
“进入社会后,我仍然对书本有强烈的渴望,但是没有钱买。”周德顺回忆,上世纪80年代初,他在武昌县新华书店(现武汉市江夏区新华书店)看到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一套要26.8元。为了攒钱买书,他白天工作,晚上利用空余时间,提着煤油灯去湖中捕鱼。“当时卖鱼要去十几里外的小镇上,最好的鱼才8分钱一斤,我记得捞了3个多月的鱼才攒够钱。”周德顺说,3本书买回来后,他没日没夜地读,一连看了好多遍。
还有一次,为了“谈朋友”,父亲给了110元钱让他买块手表。“我用来买了一台录音机,还有4盘‘工商管理’的磁带。”周德顺笑着说,虽然回家后被父亲揍了一顿,但他并不后悔,“手表只是用来装饰而已,学到的工商管理知识却让我一辈子受用。”
采访中,周德顺不时向记者提起上世纪80年代初公园里的英语角、诗歌角,以及夜校、函大等。“改革开放初期,是个人们对知识极度渴望的年代。”周德顺感慨,那几年他读了许多书,尽管很多书的内容已不记得了,但书中的知识对他人生观的形成,对生活的热爱、追求,以及对待问题和困难的态度,都有极大的帮助。
读专业书 翻转自己的人生
“工作后,我做的第一件事是养鸡。以前在家看过父母养,但开办养鸡场和家养不同,需要大规模科学饲养知识。”周德顺告诉记者,当时武胜路新华书店是武汉最大的书店,有一些养鸡的专业书,都是比较薄,他买了十几本。“我学了煤油灯孵鸡法,一次可以孵出600个蛋,而母鸡最多只能孵20个鸡娃,这就解决了鸡苗的问题。”
当时发生了一件大事,令周德顺至今印象深刻。养鸡场精心培育的种鸡死了许多,却怎么也找不出病因。“鸡越死越多,我完全绝望了。书翻了一遍又一遍,当看到一本书上有‘食盐中毒’四个字时,我立即被击中了。”在没有检测设备的情况下,周德顺用舌头去尝死鸡流出的口水,真的有咸味!大家连忙撤饲料,加水槽,鸡活过来了。后来,才发现问题出在给鸡吃的鱼粉上,于是调整配方,挽救了养鸡场。
后来,周德顺又从事养鱼。“商超找我,要天天给他们提供鲜鱼。但我们祖辈传统养鱼是春天投苗,冬天捞鱼,一年只有三四个月有鱼供应。”周德顺说,他结合书本上的知识和专家的建议,在梁子湖基地建鱼池,挖水井,井水冬暖夏凉;又建了流水槽,现在除了冬天,其他季节都能繁殖。
2006年,《湖北日报》将周德顺发明的“分期投苗,分期捕捞”技术传播出去,一时吸引几千人前来参观学习,他也因此被评为“鲜鱼大王”。“用这个方法,一年可捕捞四五次。渔民增收了,消费者也天天有鱼吃。”周德顺高兴地说。
知行相长 助力脱贫致富
除了“鲜鱼大王”,周德顺还是名副其实的“红薯大王”。
“靠书本,请专家,靠知识。”周德顺告诉记者,湖北省红安县是革命老区,当地的红薯是“一县一品”特色农产品。他走访了国内红薯主产区以及30多个国家,并于2013年成立湖北根聚地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在日本,他发现日本人将红薯的营养价值研究得很透彻,于是从当地背回来一批种植红薯、加工红薯的日文原版书,后来又花费2万多元把这些书翻译成中文。
“了解红薯全产业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周德顺举例说,2016年,他学习到种红薯要剪苗插,而当时红安的传统种法是插薯藤。“有一次,村里的阮大爷看到我们在剪苗,骂我们不会种,败家,说这种苗活不了。”周德顺向他解释这是新方法。丰收时,阮大爷看到满地都是大小均匀的“红安苕”,称赞道,“你们一帮城里人懂种苕”。
湖北根聚地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首创了国内红薯生全粉生产线,研发了红薯智能化储藏库。周德顺介绍,公司正在红安推广这些新知识、新技术,2020年计划种植红薯8万亩,产量16万吨,产值2亿多元,助力红安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
“我现在正在读工业互联网、数字农业相关的书籍。公司已建立采集多光谱来给红薯体检,用无人植保机给红薯治病,成为湖北省第一个红薯数字化种植企业。”在周德顺看来,书拓展了他的视野,让他在自身受益的同时,也服务他人、造福社会。
相关新闻
- 2020-05-22一家不卖书的书店什么样?
- 2020-05-22纪实文学《古路之路》: 书写“悬崖上的村庄”脱贫攻坚故事
- 2020-05-22全国政协委员林阳: 精准助力全民阅读推广
- 2020-05-22两会“艺”起聊系列访谈之一|吉狄马加:好作品既反映个体经验,又要具有人类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