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书为伴 不负韶华
以书为伴 不负韶华
□杨丹
2020年春节,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在疫情肆虐时期,我一个人在除夕当天回到了北京,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值班工作,重新开启了青年时代刚留校工作时宿舍、办公室“两点一线”的生活模式。工作之余,很多人问我在读什么书。我确实也在读一些书,尤其是和北外发展相关的书。
校长是学校最综合性的工作岗位,也是需要全身心投入的工作,处理的问题越来越综合,展示专业技能的机会越来越少,对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也不是通过“教书”,而是更多通过“育人”来实现。技能和知识之外,什么是永远有价值的?我觉得是学习态度、思维方式和正确价值观。学习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需要人与人的深度交流,这也是我坚持指导研究生的原因之一。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则需要阅读、阅历和基于阅读和阅历的感悟。阅历和感悟需要时间和空间的沉淀,但多数人都无法自由地选择人生的时空变量,工作中很大程度上我们无法自主安排时间,短时期内无法选择学习的学校和工作的岗位。阅读是最可控和高效的提升方式,即使没有功利的回报,至少也能够作为一种不会厌倦的消遣。这就是高等教育,尤其是研究生教育给你最好的礼物。
大学是最美好的读书时光。作为社会的精神文化高地,每所大学都应该是一个书香校园。有些学生经过高考的压力,一踏入大学校园,就开始大把挥霍时间,过度放飞自我,步入社会后又抱怨压力大,没有时间读书,这也让许多步入社会的上班族纷纷感慨,要是能在大学相对充裕的时间多读点书,该有多好。其实,书香四溢的校园氛围是许多离开大学的人最为怀念的。
读书、读屏,还有各种知识付费平台,让如今的青年学生有了更多的阅读选择,但无论现代信息科技如何发达,改变的是载体,不可替代的是阅读本身。“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史。”回首我们这一辈人的求学、成长经历,那时主要是从图书馆借阅,或者逛书店,看纸质书是我们获取知识、收获成长的一个重要途径。传统的纸质书阅读本身也是一个审美过程,一本精美的图书拿在手里,从内容到装帧都有着独特的美学意蕴,令人玩味不尽。
与时代同步,我们现在也开始享受海量、经济、便携和易于标注查询的电子书。人们的阅读已经从成本极高的龟壳、竹简、丝绸为载体的阅读,转为边际成本较高的纸版阶段,再逐渐过渡到几乎零成本的线上阅读为主的阶段,正积极走向跨媒体线上阅读阶段,也就是智能化阅读的时代。这是逐渐实现知识平等易得的历史进程,也是人类进步的历程。
北京外国语大学拥有一家美丽的校园书店——外研书店,它是一家有着20多年历史的老书店。书店依托学校的语言优势和学科资源,具有浓浓的外文特色。早些年,伴随着实体书店关闭潮,很多高校校园书店也随之黯然离开,但外研书店一直都在,从未离开,多年来,它陪伴和见证了一届届北外学生的青春成长。2016年,重装开业的外研书店以崭新的面貌和多元的形态重新焕发活力。
读书是一种生命体验,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北外教授、著名翻译家王佐良先生译培根《论读书》一文中写道:“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希望青年学子们利用好学校为大家创设的良好阅读环境,开拓视野、博采众长,在阅读中锤炼品格,在阅读中成就青春。
(作者系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
相关新闻
- 2020-05-22梦想开始的地方
- 2020-05-22心安归处
- 2020-05-21满树槐花飘香来
- 2020-05-21小满节气到!民间祭车神、吃野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