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阅读调查—— 数字阅读 势不可挡
疫情期间阅读调查—— 数字阅读 势不可挡
□本报记者 张君成
今年疫情让人们待在家里时间开始增多,不少人开始通过阅读来消解焦虑与恐慌情绪。读者在特殊环境对阅读的需求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阅读本身。南京大学出版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出版科学系主任张志强与他的团队在疫情期间以问卷调查的形式,第一阶段对8000多位读者进行调查,发现人们的阅读时长在增加,对电子设备阅读依赖逐渐加深的同时却也影响其对深度内容的需求。
张志强告诉《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疫情期间,假期延长,大家足不出户,有了足够的时间读书,为培养社会的读书习惯起了积极的作用。“从阅读调查的第一阶段结果看,66.80%的被调查者认为阅读时间比以前延长了,但也有22.74%的人认为阅读时间没有变化”。
调查显示,另一个现象就是电子书的阅读趋势势不可挡。阅读调查中,问卷询问了被调查者接触纸质图书、报纸、期刊的时间和接触手机、电脑、iPad等电子产品的时间。第一阶段的结果显示,纸质媒介接触时间集中在两小时以内,数字媒介接触时间则集中在3—4个小时。54.01%的人选择看电子书刊多一些,25.1%的人选择纸质书刊多一些,15.75%的人纸质书刊和电子书刊一样多。毫无疑问,数字化阅读占据了主流。
张志强分析认为,疫情期间纸质图书的物理流动受限,导致电子书的畅销。“大众类的作品,民众能轻易地在手机、iPad或电脑上看完。疫情期间,出版社出于社会责任的考虑而免费开放了数据库,出版的数字产品,因疫情的影响而得到普及。”
在张志强看来,数字阅读习惯的逐步培养使得数字出版物权重增加,也会加速出版产品的数字化转型,“疫情期间电子书出版以更新内容的速度和阅读的可得性见长,依旧是未来数字化转型的主要领域”。
此外,张志强指出,每次出版技术的变革,改变的仅是出版形态或出版方式,并促进了内容的普及,“在线上阅读的新版图中,有声读物、社交媒体平台、知识服务平台等新的产品形态,倒逼数字出版产品进一步重视知识服务和社交阅读,在场景化、平台化、沉浸式方向上做出更大创新”。
这种创新为阅读带来机遇,张志强表示,互联网技术急速变革迭代,技术推动新的阅读选择涌现,产生一系列新的阅读方式,促进着阅读的发展,“除了传统的纸质和电子书阅读外,社交媒体阅读依旧是重要的方式,短视频平台、资讯聚合平台的接触面逐渐提高并已超过有声书,阅读选择从文字到声音再到影像,出现了混合共生的局面”。
在拥抱机遇的同时,这也为阅读带来了挑战。张志强表示,疫情期间,由于民众更加依赖电子设备,短视频传播更快地普及,“这中间既有轻松、搞笑的,也有知识性的、趣味性的,调节了大众疫情期间的生活,但也进一步挤占了社会公众的阅读时间”。
这种挑战也体现在内容分化与版权挑战上。张志强认为,由于内容的差异、呈现方式的差异,未来大众出版将以电子书形式为主,教育出版可能是各占一半的格局,但专业出版领域,除了工具书等不是以读为主的书籍,可能纸质出版要优于数字出版,“就像我们在手机上可以轻易地读完毕淑敏的《花冠病毒》,但可能很难看完罗素的《西方哲学史》、柯朗的《微积分和数学分析引论》”。
相关新闻
- 2020-07-08回望厚重历史 凝聚磅礴力量 出版界以精品力作献礼建党99周年
- 2020-07-08《新时代大党形象》出版发行
- 2020-07-0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英文版出版发行
- 2020-07-0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在新华书店上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