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图书馆温暖一个城市
一座图书馆温暖一个城市
□本报记者 徐平 文/摄
东莞市民在自助借阅机上办理图书借阅手续。
“想起这些年的生活,最好的地方就是图书馆了”,这是湖北农民工吴桂春在与东莞图书馆告别之际,写下的发自肺腑、感人至深的留言。
“我们一直在,等您再来!”东莞图书馆官方微博向吴桂春,也向许许多多和他一样在东莞的外来务工者发出暖心回复。湖北农民工吴桂春与东莞图书馆温暖阅读的故事,足以证明推广全民阅读能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地滋养读者。
“知识惠东莞”走进读者心中
营造书香东莞,推动城市阅读,是东莞图书馆一直倡导的。湖北农民工吴桂春的事迹只是图书馆全民阅读的一个小小缩影,这个小小缩影背后,却蕴藏着“知识惠东莞”的深刻哲理。
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主任、东莞图书馆馆长李东来告诉《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早在上世纪30年代,建设东莞图书馆的前身——东莞博物图书馆的时候,当时的县长题词“多文为富”。这是借用《礼记》里的用语,对东莞发展追求的描述。富裕是要有“文”相伴、相生的,富裕体现在文化设施建设上,富裕还应让更多的人具有人文精神的涵养和风范。进入新世纪以来,东莞在创造了丰厚扎实的物质基础之上,更加注重人文的相伴扶持。
在建设新图书馆的过程中,2004年,国家图书馆时任馆长任继愈先生为东莞图书馆题词“知识惠东莞”。从“多文为富”到“知识惠东莞”,两个题词核心思想脉络是一致的,而任先生题词的时代感、能动性、确指度及语词简洁新创更胜一筹。吴桂春的留言“识惠东莞,识惠外来民工”,让许多读者网友动容,这或许就是任继愈先生的题词真正地印入读者心中。
截至2019年年底,东莞图书馆在全市范围内建立起1个总馆、52个分馆、400个村(社区)服务点、102个图书流动车服务站,建立了覆盖全市、惠及全民的图书馆集群网络,实现了“一馆办证,多馆借书;一馆借书,多馆还书”的一体化服务。
东莞图书馆读者服务中心主任莫启仪介绍,东莞地区读者阅读趋势从纸本阅读到纸本阅读与新媒体阅读并重,读者通过东莞图书馆微信、APP、网站读书、听书及检索资料,收看线上讲座、展览与参与各种线上活动的“云阅读”人数与点击量逐步上升。
为打工群体提供特色服务
东莞这座城市聚集了很多的外来务工者,东莞图书馆工作人员积极服务这个庞大的群体,为他们提供有针对性、特色的定制阅读服务。
东莞打工学堂就是该馆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占常住人口绝大多数的城市特点,以打工群体为主要服务对象。莫启仪对记者说:“东莞打工学堂主要包括公益技能学堂、公益生活学堂、公益讲座、东莞学习中心4个部分,其目的就是让外来务工人员在学习交流的过程中,充分享受知识服务。”据统计,2005年至今,东莞打工学堂每周常态开展,共举办讲座、培训、交流活动2000余场,直接受众逾130万人次,课程内容通俗实用,成为众多外来务工人员创业就业的“加油站”。
图书流动车送书到企业厂区是东莞图书馆另一项特色的阅读服务,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定期将配备好的书籍送到工业园区。如在疫情防控前,每个月第四个星期三下午,图书流动车就会开进顺丰速运(东莞)有限公司,为该公司的员工提供借书、还书、办证等服务。另外,图书馆也会因地制宜建设一些固定图书服务站,在厂区开辟一间图书阅览室,根据产业工人的需求配备定制书籍,如机电厂图书阅览室主要配备机电类及其他学习类图书。“服务站根据厂区规模大小,配备1000册到5000册图书,以3个月或半年期限进行图书轮换。把书香送到他们身边,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莫启仪说。
无独有偶,记者在东莞图书馆采访的当天,正好遇上一名外来务工者利用闲暇时光在图书馆里看书,这安安静静的一幕,也被记者用相机快门定格。据统计,在东莞的常住人口中,东莞有70%以上是外来务工人员,他们有充电求知的渴望,因此会去选择阅读专业书籍。而常住东莞的居民平均年龄大约在30多岁,正处于事业的上升期,学习读书是刚性需求,图书馆因此成立东莞学习中心,将学习相关的资源如学术视频课件、信息素养短视频课件等分类整理,发布在网站等新媒体平台。
传递有温度的书香
对东莞图书馆而言,越来越多的市民走进图书馆,让图书馆成为城市阅读中心。在东莞图书馆,吴桂春只是众多读者的一员,图书馆员对每一个读者都提供平等的服务。李东来馆长曾提出城市图书馆正是一个城市文化品位的体现,带着城市人文之美的温度,图书馆以读者为中心要实现书到人的转变。东莞图书馆人努力做一个平和、亲切、富有智慧、受人尊敬的人。
有人会问图书馆只是一个物理空间,如何让人感受到温暖?李东来及该馆工作人员一致认为,图书馆是整体性事业,是活的社会有机体。同时,图书馆又是多种功能的丰富展现,因而可多方面让人感觉到。愉悦美好的感觉就是享受。读者可以享受图书馆的环境、资源和服务,可以享受图书馆的舒适、温馨与平和,还可以享受图书馆的快乐:譬如获取知识的快乐,参加文娱活动的快乐。
“如果东莞图书馆人更努力一点,还可以让读者享受图书馆的便利和个性化服务,享受图书馆的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李东来说。
相关新闻
- 2020-07-08上海“红色起点”丛书 助力“四史”学习教育
- 2020-07-08福建新华布局“书香+金融”模式
- 2020-07-08天津:居民区有间夜读长廊
- 2020-07-08感恩出版·致敬作者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2019年度优秀作者表彰会侧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