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读西狭“汉隶”
仰读西狭“汉隶”
早就耳闻在陇南成县有一处源于汉代的摩崖石刻,对于多年爱好隶书书法艺术的我来说,虽然多次经过成县,但因种种原因无缘瞻读。今年五一时节,和友人相约前去,正好一睹这闪耀了近两千年的汉代文化遗存。
由于路况宽阔平整,从成县县城驱车西行二十分钟至东入口,便来到了号称青山绿水间的书法博物馆的鱼窍峡,这里就是著名的西狭颂风景区。“光怪灵潭气欲春,波平浪静一轮存。镜连五色龙成彩,珠映千鳞月映痕。”果然,这方宝地清幽绮丽,青山对峙,涧流清澈。峡内的山、水、石、树,皆成风景;亭、桥、廊、榭,相映成趣。举目环望,山崖上绿树层叠,其间亦或有古树参天,老藤缠绕。两山之间的响水河,或在峡谷中潺潺绕行,或在巨石间冲腾奔泻,浪花激起的水声。更美的是悬崖上的水,化成一条白练从高处垂落而下,直泄黄龙潭。西峡飞瀑“龙潭映月”便成为成县著名的八景之一,至今为世人津津乐道,赞叹不已。
有资料记载,《西狭颂》摩崖刻石,刻于甘肃成县天井山,为东汉仇靖所书。“仇靖,字汉德,为武都郡下辨道(今甘肃成县人),善文工书,汉灵帝建宁中为武都郡从史。建宁四年太守李翕开西狭道,靖作颂刻石。翌年,沮(今陕西略阳)之析里桥成,复为颂以记其始末。《西狭颂》摩崖石刻,靖撰文,书丹,文、书皆高古有致,而靖之名不见于史籍,惜哉。”一代名家,独领风骚,竟然在史书中没有记载,实实叫人为之感叹。
陪同我一起观赏的成县文化馆老王说,《西狭颂》的珍贵有三个原因。一是《西狭颂》与陕西汉中的《石门颂》、略阳的《郙阁颂》同列为汉代书法“三颂”。碑帖是碑刻的拓片,现在保留下来的汉代碑刻原石寥寥无几,而《西狭颂》就是其中之一,是三大颂碑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摩崖刻石。它刻在一块崖体凹进,表面平整的石壁上,宽340厘米,高220厘米,上有“惠安西表”四字篆额,正文阴刻20行,385字。每字约4厘米见方。纵观全篇,汉代隶书真迹清晰可辨。碑文除记述东汉武都太守李翕的生平和屡任地方行政长官之卓越政绩,主要颂扬了他率领民众开通西狭道路、为民造福之德政。碑文描绘了西狭山路的险阻,叙述了李翕由感叹而下令有关官吏奋力修路,凿崖清障,削高垫低,截弯取直,终于开通新路,行人欢腾,歌颂功德等等。二是《西狭颂》摩崖石刻在于它保存完好。杨守敬在《平碑记》中说“方整雄伟,首尾无一缺失,犹可保重”。汉隶书法“三颂”中最为完整,风采依旧,主要是因为碑体凹进崖壁几米深,上凸下凹,避免了日晒雨淋。三是《西狭颂》碑刻字体清晰,简洁古质,结构美观,刀法有力,是书法艺术的瑰宝。碑文和书法均有很高的考古研究和临摹鉴赏价值。
书法艺术是中国的国粹之一。中国书法从诞生起传承了几千年,有资料记载,隶书上承篆书之规脉,下开楷行之基础,在我国文字和书法发展史上有着很重要的地位,无论从实用性或艺术性方面看,它的出现都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转折,它是我国汉字演变中的一次重大变革。西汉中期至东汉,隶书渐臻完美,尤其在东汉,由于统治阶级采取了一些较为明智的政策,整个社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也随之昌盛,树碑立传之风大兴,涌现出大量技艺精湛、风格鲜明的优秀碑刻,从而隶书发展成为正规而又富于艺术性的、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书体。而《西狭颂》汉隶碑刻就是“汉代摩崖的最高杰作。
我喜欢隶书是受了父亲的影响。记得小时候,每逢除夕,父亲都要拿出笔墨,在小火炉上烘烤一番,然后挽起袖子,凝气提笔,挥洒自如地写出一副副春联。一时间,院子各个屋子的门框上,火红的颜色洋溢着浓浓的年味气息,让人时时感觉到一片永远闪烁着中国五千年文明的精神光辉。我喜欢隶书,还因为它气势浑厚,茂密凝重,雄健壮美。平中寓奇取法高远,古典味浓,金石味重,给人一种俊逸高古,旷达雄浑,气势如虹的壮美感觉。如今站在这飞檐凌空、古朴挺拔的古建筑《西狭颂》碑亭前,思绪不由地飞向了汉代,仿佛看到了东汉末年,武都郡太守李翕为使险隘变通道,便利民众,促进商旅,一上任便主持修治西狭中道的为民形象。
清人康有为认为:“疏宕则有《西狭颂》。”梁启超赞曰:“雄迈而静穆,汉隶正则也。”杨守敬评论说:“方整雄伟,首尾无一缺失,尤可宝重。”碑文末刻有书写者“仇靖”二字,开创书家落款之例。国际知名学者霍松林教授评其为“天下隶书第一”,中国美术学院教授陈振濂博士誉其为“汉代山林书风的代表”。因此,千古名刻《西狭颂》,它在我国金石学、文化史、书法史上均占有重要位置,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2001年6月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狭颂》历经1800多年的风雨沧桑,在今天依然保存完整,风采依旧,今天我们走进西狭颂景区寻觅大汉王朝的风范,仰读这千年摩崖石刻上字字珠玑般珍贵的书法艺术,真的为陇原大书法家仇靖的盖世之作折服。相信《西狭颂》的大美将和陇南山水一道走出中国,在世界文化艺术的殿堂光辉灿烂,永垂青史……
□刘志宏
相关新闻
- 2020-07-08跟随作者投入那片精神天地
- 2020-07-08人生因书相伴而精彩
- 2020-07-07一曲有滋有味的“山歌小调”——读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古路之路》
- 2020-07-07唐宋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