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说话中找出破绽,让说谎者无所遁形
从说话中找出破绽,让说谎者无所遁形
微表情关键词最高明的说谎者也不能做到滴水不漏。或者是表情出卖了 他,或者是动作出卖了他。虽然人们会刻意注意说谎时的语言,研究发 现,说谎者还是会在说话中露出破绽。只要留心去观察,总会找到蛛丝马 迹,让说谎者无处藏身。
美国心理学家费尔德曼称,人是爱讲大话的动物,而且比自己所意识到 的讲得更多,平均每日最少说谎 25 次。
当然,多数谎言并没有多大危害。费尔德曼认为谎言有不同层次之分, 而说谎的动机归为三大类。第一类,讨别人欢心,让人家感觉好一点;第二 类,夸耀自己和装派头;第三类,自我保护。费尔德曼称:“我们会不自觉 地向人家撒谎,有时连想也不想,甚至不承认自己在撒谎。大部分的谎言是 出于礼貌的应对,如‘你这样穿一点也不胖啊’、‘改天找你喝茶’、‘我今天 不能来了,我病了’、‘我给你打过电话,但打不通’、‘我今晚也玩得很开心 啊,之后再跟你联络’等。”
费尔德曼解释道:“懂得在适当的时候撒谎或扭曲事实,是待人接物的 技巧。”
但是有一些谎言却是危害非常大的,那种为了达到一定目的有意为之的 谎言是非常需要加强警觉的。当对方说话时出现以下特征时,你需要非常 留意。
◎ 说谎者常会忘“我”
美国赫特福德郡大学的心理学家韦斯曼认为,人们在说谎时往往会感到 不舒服,他们会本能地把自己从所说的谎言中剔除出去。打个比方说,如果 你问一个上班迟到的人为什么迟到时,如果他在抱怨“车坏了”而不是“我
的车坏了”,那么很有可能这个人正在说谎,其实他迟到的真正原因可能是起 晚了。所以,在我们向某人提问的时候,如果在他的回答中总是反复地省略 “我”,那么他们就具备怀疑的理由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撒谎者的谎言中,也很少提及他人的姓名。最著名的 例子莫过于美国总统克林顿的“拉链门”事件了。当克林顿就“拉链门”事 件向全国讲话时,就没有说出“莫妮卡”,而是用“那个女人”代替了“莫妮 卡”,他说“我跟那个女人没有发生性关系”。因此,我们要时常去注意这些 谈话细节中的小点。
◎ 滔滔不绝嫌疑大
当我们询问一个人几天前晚上发生的事情时,在复述的过程中他很难保 证自己不犯错误,因为要想让人们记住自己在一个时间段内的所有细节是很 困难的,难免要反复纠正自己,把自己的思绪理顺,所以会磕磕巴巴,如: “我下班后,坐车,回到家——哦,不对,我下班后是搭小王的车顺路回 家的……”
但一个说谎者在陈述的时候就绝不会犯这样的错误,因为他们所要说出 的是编造的内容,他们已经在头脑的假定情景中把一切都想好了,所以在他 们的讲述中绝对不会有:“等一下,我说错了。”不过也正是这天衣无缝的陈述 恰恰暴露了他们。
◎ 声音和声调反常
说谎者的声音还会不自觉地拔高,这是因为他们在掩饰内心的不安。因 此,当你在和一个人交谈时,如果对方的声音突然拔高,那么这时候我们就 要提高警惕了。
◎ 说谎时触摸自己
人在说谎时越是想掩饰自己的内心,就会有越多的小动作暴露出来,比 如摆弄手指,摩挲双手,转动手上的戒指,或者下意识地抚摸身体的某个部 位,这就像黑猩猩在压抑时会更多地梳妆打扮自己一样。心理学家奥惠亚等 曾做过这样一项实验:指示被实验者用谎言回答面谈者的提问,并分别记 录刚刚接受指示后、撒谎前、撒谎时、撒谎以后等各个时间段里的非语言行 为,与不说谎时的行为加以比较。
刚刚接受指示后,被实验者撒谎的时候,回答变得更加简短,而且还伴 有摆弄手指、下意识地抚摸身体某一部位等细微的动作。人在撒谎的时候越 是想掩饰自己的内心,越是会因为多种身体动作的变化而暴露无遗。
在生活中有些人说谎会脸红,这是因为说谎时多余的血液会流到脸上。 一些人整个面部都变红了,鼻子也会膨胀几毫米。当然,这通过肉眼是观察 不到的,但是说谎者会觉得鼻子不舒服,不经意地触摸它,这正是一种说谎 的体现。
当你发现对方可能在某个问题上在说谎时,你可以反复问说谎者同一个 问题。如果我们问一个人同样的问题,在第一遍第二遍的时候,他的回答可 能会保持不变,如果问第三次的时候给他留一段空隙,那么在这期间,他的 身体会平静下来,他会想,“我已经蒙混过关了”。
他的身体已经放松下来,成为一种平常状态。这时候如果我们趁他不注 意再次问这个问题,他不是恼羞成怒,就会倾向于坦白。如果一个人说:“我 不是已经和你说过这件事了吗?”然后才勃然大怒,这多半是在欺骗。也可能 对你说:“事情是这样的,我还是对你直说了吧。”
只要你留心去观察,你总会发现说谎者的蛛丝马迹,让说谎者在你的眼 前无所遁形。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摘自《微表情心理学》陈璐 中央编译出版社
相关新闻
- 2020-07-29《重返蜀山》:一曲乡村振兴的青春赞歌
- 2020-07-28每个人都有一座属于自己的山
- 2020-07-28探寻生命的诗意——评小说集《幻想故事集》
- 2020-07-28《广州海事录》细述海上丝绸之路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