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田园
书香田园
这些天,妻子一直念叨着,要我陪她回五十年前下乡插队的书香村去看看。
书香村,位于浏阳河上游的大溪河畔,离省城有一百多公里。妻子跟我说,她插队时,所在村叫书江村。后来,丁山、圳培和书江村合并,改名为“书香村”。
“书香”的由来,是大自然中有一种植物,叫芸草。古时读书人爱书,将芸草夹在书中。后来人们便将书中散发出的缕缕香气,称为书香。书香村自然生态好,早晨起来行走,在路边篱下,都可看到沾在花草叶片上的露珠晶莹发亮,让人见着心清气爽。
于是在一个阳光灿烂的夏日,我俩一起来到这个充盈“书香”的地方。
晨阳升起,光芒鲜丽。朝霞如花,衬着层层叠叠的山岭,灿美如画。车子在高速公路上急速行驶,望着从山脚延伸而来的层层梯田,荡起青色禾苗的微微涟漪,就如铺开的翡翠锦缎,在大地的怀抱里轻轻地起伏,送来水稻的芬芳和空气的清爽。
从高速公路下来,越过山的坳口,通往书香村的宽广柏油路便出现在眼前。妻子激动地朝窗外喊:“书香村到了!”我偏头凝眸窗外,一条色彩缤纷的茂盛花木林带,从车的右侧掠过。在这里,我闻到了浓郁的乡土气息,欣赏到了绚丽的乡野色彩。
妻子一见到她认识的老乡亲,眼睛里盈满泪花。昔日的书江村,已经完全改变了模样。妻子边走边指着身边一棵棵高大参天的古老香樟树对我说,这些樟树那时候就长得绿荫如盖。农民们在田间劳动歇息时,常在树下乘凉。岁月流逝,这些古树依然蓬勃茂盛地挺立着,默默守护这方水土。看到身边一栋栋绿树掩映、屋前栽种着花草的红砖楼房,妻子不断问老乡,这是谁家的宅院。我知道,妻子插队时,这里十分贫困,交通闭塞,缺水缺电。那时,她在村里小学当民办教师,学校的教舍,就是一栋矮小的土砖屋。住在屋里四面来风,天一下雨,就得用脸盆去接从屋顶滴漏下来的雨水。可她念念不忘的是,这里的孩子读书非常认真,学生的家长如何关心照顾她。
将近中午,头顶的阳光格外明亮。走进学校,就像走进了一座花园。一排排绿树簇拥着高大敞亮的教学楼。校园里种植的花草,一株株,一丛丛。村支书告诉我,学校经多次翻修改建,才有了今天的样子。开展乡村旅游以来,到这里参观的人越来越多。好好读书,已成为这里的一种文化观念,家家都很看重子女读书。
为这个村取村名的,是一位叫李学树的老教师,家就住在村中的桃树林边。
午后的阳光斜照进李家院子。走进屋内,可见厅堂摆放整齐的桌、椅、条柜、沙发。墙上贴着的对联、书画,表达对岁月光阴的珍惜。
李老师告诉我,他从1950年开始,就到这里教书,今年已经九十三岁了,一直没有离开过。他自家就培养出五个博士,九个硕士。他对我说,村上不少家庭,三代人他都教过。有的家庭交不起学费时,他就用自己的工资帮他们交学费。一生教书,最深的感受就是,无论你生活条件怎样,一定要让子女多读书,这样才能出人才,才能成事业,才能为国家做事。
村民们说,几十年前,大家梦想的农村水利自流化、家庭电器化、农业机械化,想不到都变成了现实。现在书香村村民吃过晚饭,收拾好家务,会扶老携幼到幸福屋场聊天、下棋、跳舞、唱歌。大多数年轻人,就去小讲堂听课,图书室看书。
村上有一个“达人馆”,展出着书香村评出的“大美达人”的照片和先进事迹介绍。他们中有热心公益事业助人为乐的达人,有帮助邻里志愿服务的达人,有精心照料老人孝老爱亲的达人……现在农村富了、美了,生活生产环境改善了,精神成长同步跟上。
在这个达人馆,我看到了村党支部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种粮、种树、种花、种菜、种水果、养鱼虾,实现产业升级;还看到他们兴修道路、水利、实行垃圾分类、改厕、优化生态环境的现实图景……
夕阳西下,晚霞染红了天边。我们走到村后的一口古井边。这是一口露天古井,据说有几百年的历史。虽经风雨沧桑,斗转星移,至今仍清澈见底。我知道,井中的水是从山上的岩缝里流入的泉水,它与土地有着息息相通的血脉联系。我很好奇,为什么不修一座亭子,遮雨雪、隔灰尘。老乡说,村里开会讨论过,大家认为这口井过去也没有建亭子,现在还是保持原样好。
我明白了老乡的心思,他们是在维系一条生生不息的乡愁文化之源。
书香田园,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谭仲池)
《 人民日报 》( 2020年08月08日 08 版)
相关新闻
- 2020-08-10高原上的梦想
- 2020-08-10杜甫在洛河流域的岁月与诗歌
- 2020-08-10从《钗头凤》到古筝曲
- 2020-08-07【甘南州文学作品选】 春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