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卖书,图书圈能否开启“破圈”之旅?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8月14日电(记者 上官云)一部手机,再加上一个支架……互联网浪潮席卷之下,新书发布会搬上云端,直播卖书似乎已经悄然兴起。
“直播”“带货”无疑是今年的两大热词。作为一种营销方式而言,直播能否让小众的图书出版领域成功打破边界,吸引更多关注的目光?
直播,出版社的“必修课”?
今年8月份,在上海书展开幕首日,浙江文艺出版社迎来了一连串的直播活动。
作家蒋胜男在上海书展与网络达人直播中。浙江文艺出版社供图
“我们很早就开始谋划今年上海书展的直播活动,邀约北京、上海、杭州等地的名家开展12场文化活动,均通过网络平台进行现场直播。”浙江文艺出版社副社长许龙桃介绍。
他提到,具体到12日当天,大概是4个小时的现场直播,销售总码洋近30万元,著名作家蒋胜男进入直播间聊了10分钟,销售图书近3000册,比现场签售活动还要火爆。
“12日这次与第三方网络平台及网络达人的合作,对方不收取坑位费,我们以比较优惠的价格在直播间卖书,一起为上海书展‘引流’。”许龙桃表示。
如其所言,直播现在似乎已经成为出版社营销的“必修课”了。
作家、专业主播……带货能力哪家强
值得注意的是,说到直播卖书,知名专业主播强悍的带货能力经常被提及。
专业主播的带货能力虽强,但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陈彦瑾表示,目前就出版社而言,做直播基本还是以作家或者编辑为主。
其中一个原因,大概是前面提到的“坑位费”。此前有媒体报道,为了让商品在直播间内展示,商家往往需要提前向主播支付“坑位费”,根据主播流量的大小,价格也从几千乃至数十万元不等。
图书往往利润低又比较小众,如果有这笔费用的话,算是一个负担。另外,陈彦瑾也提到,有时和某些主播合作,出版社可能要提供超低折扣,像这种情况,谈不上利润,就相当于是做推广了。
线下畅销书,线上也好卖
其实,单纯在图书行业内,作家本身的知名度、作品畅销程度等,也是影响直播带货结果的重要因素。
《晚熟的人》书封 人民文学出版社供图
前不久,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新书《晚熟的人》举办了一场线上发布会。据媒体报道,这场发布会,“围观”人数约有150万。
活动主办方、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助理兼策划部主任宋强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当晚直播结束,统计了淘宝、当当、京东三方的销售数据,伴随直播产生的图书销量约为35000千册左右。
时间的指针再往回拨,此前,作家沈石溪开启直播形式的线上课程,累计有超过14万人观看,当天他的作品《狼王梦》卖出1万多册,码洋超过30万元。
作家所谓的“带货能力”还是跟他自身的“流量”有关,比如书粉是不是够多,知名度是不是够高等等。也有业内人士分析,莫言无疑是出版圈的“顶流”。此外,沈石溪、雪漠等许多作家,平时他们的作品就比较受欢迎,带货成绩好并不令人感到意外。
沈石溪在直播中。图片来源:视频截图
图书行业的“破圈”之旅
早前,传统的图书推广模式往往以线下为主,作家直播远不像今年这样密集,也几乎没有被如此频繁地关注和讨论。
作为一种营销手段,直播可以突破空间界限,降低交易成本。陈彦瑾举了一个例子,“以往再著名的作家,由于场地限制,可以参加的人数终究有限。但直播几乎不受这个限制。”
图书领域直播的风靡,也反映了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在快节奏的社会里,看直播可能会节省一些人的时间成本,同时让他们更便捷地获取信息。
不过,直播能让出版业开启“破圈”之旅吗?恐怕也没那么简单。比如,目前不少作家参与的直播或者出版社组织的直播,还是简单地把以往线下的发布会搬到线上,模式比较雷同。
陈彦瑾则认为,图书直播带货的模式可以持续,一方面是因为有的作家“流量”足够大,畅销书作家不愁带货;一方面是因为,对比同类型的线下活动,从关注度、销售额等方面而言,直播确实收效明显。
资料图:美女主播在上海书展直播介绍特色书籍。 张亨伟 摄
她同时提出,作家直播的重点是“内容”以及与读者的有效交流,带货只是水到渠成,“毕竟,能耐心看完图书直播的读者,应该更渴望与作家进行精神上的交流,增长见识。”
“直播的强交互性能带动某一本书的销售,也能起到增强用户黏性等作用。”许龙桃说,在未来一段时间,直播将会成为出版界“平凡的存在”,“但出版业直播的灵魂还是内容。”(完)
相关新闻
- 2020-08-14讲好中国故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系列”图书在沪发布
- 2020-08-11H5|“暑期书单”拍了拍你,“圈养神兽”有妙招!
- 2020-08-14《40人看40年:中美外交风云对话》亮相上海书展
- 2020-08-14“新时代奋斗者”系列连环画(第一辑)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