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没发现,《天气预报》还藏着一个段子手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9月17日电(记者 上官云)对很多人而言,每每听到《渔舟唱晚》的音乐,就会想起《天气预报》。宋英杰便是这个“长青节目”的标志性人物之一。
他是《天气预报》的第一位主持人,也是家喻户晓的“气象先生”。近年来,他把工作重心放在学术研究上,最新的一部作品,则是从气象大数据的角度,以生动通俗的语言,梳理和解读了从古到今的气象谚语。
气象科班出身的主持人
宋英杰毕业于天气动力专业,1993年开始担任《天气预报》的主持人。
宋英杰。出版方供图
“有某个学科的专业背景,于是主持与某个学科相关的节目,这本是国际上很通行的做法。第一次主持节目,我还不懂什么叫紧张,无知于是无畏呗。”宋英杰形容,“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凭借专业的背景、知性的形象和自然诙谐的语言风格,宋英杰很快变得家喻户晓,成为观众喜欢的“气象先生”。2012年,又获得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的最高奖“金话筒奖”。
播报天气时也是“段子手”
《天气预报》中,主持人出镜时间一般是一两分钟。时间不长,要做的准备工作不少。
以宋英杰自己来说,需要播报天气的时候,他会在当天下午提前和节目团队沟通,分配好任务后各自执行,最后合作完成录制。
他需要在繁多的天气题材线索中,选出比较重要的或大家有共鸣的,把它们自然地串联到一起。选择标准就是“低头看得更细(精度),抬头看得更远(时效),转头看得更多(影响)”。
宋英杰擅长讲段子。比如,有一年,大年初五是南方天气的分水岭,先暖后冷。他顺手把《红楼梦》里的两个人物植入到预报中,“初五之前是暖意已探春,初五之后是寒气又袭人。”
因为这些幽默又接地气的互动,有人说他是主持节目风格化的鼻祖。对播报方式,他确实有一套自己的准则,在内心默默规定了几个需要遵循的原则。
比如,天气预报节目的主持人应该做什么?言说天气,接通地气,聚合人气;与观众的关系是什么?分享阳光,分担风雨。
“我只是主持风格离自己的性情近一些,也离观众的诉求近一些。”宋英杰说,解说的目标就是要让人们“看得清,听得懂,记得住,用得着”。
天气谚语中那些人类智慧
因为工作关系,宋英杰经常会接触到各类天气谚语。慢慢地,他也把一部分研究重心放到了这上面,“我从小对二十四节气感兴趣,就是从谚语开始的。谚语是知识的一种众筹方式,它朗朗上口,便于记忆、传播和应用。”
《中国天气谚语志》书封。中信出版集团供图
他举了一个例子:节气起源地区描述气候规律的谚语“清明断雪,谷雨断霜”:其中“清明断雪”,说的是气候平均值吗?不是;说的是历史极端值吗?也不是。如果以30年作为气候基准,它说的是30年中最晚三场雪的平均日期。
“换句话说,‘清明断雪’这句话在节气起源地区具有95%左右的可信度。为什么舍弃气候平均值呢?因为谚语要给准备春播的人们以更高的可信度和安全感,因为“春雪如刀”,终雪对幼苗有极大的危害。”他解释。
再比如,“燕子初归风不定,桃花欲动雨频来”是一句诗,但本质上也是一则天气谚语:当燕子归来时,风还很大,风向还很乱;当桃花开放时,春雨就要来了(春雨也常常被称为“桃花水”)。这是人们借助动物和植物的表象来推测和描述气候规律,充满了智慧。
所以,在宋英杰看来,揣摩天气谚语,理解气候规律,可以使人内心有预判,有定力,而不是止于浏览明天刮不刮风、下不下雨、降不降温。
以文字记录四时风物
如今,宋英杰55岁了,生活中的大部分时间仍然被工作占据。近些年,他专注于学术研究,出版了《二十四节气志》等作品。最新出版的,就是《中国天气谚语志》。
图片来源:宋英杰微博截图
搜集散落的谚语,需要花费不少精力。宋英杰大概总结了一下,第一是读书,书中有很多依然被应用着的、“活着”的天气谚语;第二是互动,便捷的网络互动之下,有大量的谚语被记忆;第三是请教,乡野采风时,很多老人对一些实用的天气谚语如数家珍。
另外,他还会向国外的同行请教,逐渐积攒了大量的国外的天气谚语,其中大多可以找到汉语中的对应版本,可以品味逻辑相合但表述各异的谚语。在宋英杰看来,谚语其实一直没有从人们的生活中消失,只不过现在换了新的“马甲”。
例子信手拈来。他说,2015年的倒春寒,催生了一句网络流行语“好不容易熬过了冬天,却差点儿冻死在春天”。这虽然只是一句感叹,但将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做了淋漓尽致的描述。
再有,气候寒凉的上世纪七十年代,东北春播的谚语基调是“别急”,为什么别急?因为谷雨时节之后还可能有晚霜冻,谚语说:“立夏到小满,种啥都不晚”。
“但到了本世纪〇〇年代,气候变暖,东北春播的谚语基调变成了‘赶紧’,为什么?因为谷雨时节之后就很少再有晚霜冻了,谚语说:谷雨到立夏,种啥都不怕。”他幽默地解释,“您看,三十年的时候,气候变了,谚语也在跟着变。谚语其实也是在与时俱进的。”
如今,他仍然会随手在社交媒体上记录四时风物的变化,前几天发了一张照片,配文“白露二候,半山腰的野酸枣熟了。”对他而言,随时关注气候与物候,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完)
相关新闻
- 2020-09-16“没时间读书”,太扯了吧
- 2020-09-16请作家带着我们翻一翻书店的履历
- 2020-09-11古人开学那些事儿
- 2020-09-1115种图书获第15届文津图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