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的互联网》:数码时代,如何思考和学习
《人文的互联网》:数码时代,如何思考和学习
《人文的互联网》
“读写”和“知识”
《人文的互联网》中说,“知识只是了解,学识是进一步的理解,而智慧则是穷理”。以人文社会而论,在某些特殊的地方,一旦进入“学识”和“智慧”层面,不仅在学术上难以推进和言说,而且在传播上会遭遇困境。我的《人文的互联网》就是一个现成的例子。豆瓣上有网评说,书里的文章比不上“公众号文章”,这本书在推进、言说和传播上显然遭遇到了困难。我查了一下,发现受欢迎的公众号有“传送门”“微口帮”“今天看啥”“爱微帮”“瞅啥”。许多读者因为习惯某种读物,就受制于心理学所说的“熟悉定律”和“单纯曝光效应”,误以为他们熟悉的公众号文章的标准也适用于我这本书。互联网阅读经常是一种习惯性的低层次阅读,单纯曝光效应告诉我们,人是一种习惯性的动物,对这个习惯性动物来说,就算是魔鬼,也是只要熟悉的就好。因此,我在书里特别强调,要努力提高阅读和思考的层次。学术和智慧都是比公众号文章要高的层次。
我这本书关心的两个主要问题是“读写”和“知识”。读写问题和知识问题有重叠的部分,但不等同。书里有许多涉及读写史、书籍史、阅读史、口语与书写文化史、知识和知识管理史等方面的内容。我要提供的不是“专门”的,而是尽量深入的思考。
互联网会削弱阅读思考能力吗
不过,我不认为谁喜欢在网上消遣阅读,就一定不能深入、精细地阅读严肃书籍。人有两种不同的需要,第一种是把生活的价值理解为自然状态的满足,交朋友,等等。第二种需要把第一种需要看作是催眠和麻痹,是动物性的。你躺在沙发上刷手机,消遣浏览不同的网站,满足的是你安逸、舒适的需要。我们不必把这个视为一种低等满足,或者脑残的表现。
《人文的互联网》涉及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技术对于人类公共生活和个人生活两方面的改变。网络人群的集群化,以及散播仇恨意识,又在危及现实社会。对此,我认为制度非常重要,但从人文主义的角度,我相信人的自律。这两者是不矛盾的。我在书里倡导,需要有旨在人的自我完善的人文教育和启蒙教育。例如,网上确实有许多虚假不实的信息,还有散播仇恨、暴力、歧视、污秽下流、恫吓威胁的言论。虽然网站管理可以对这类言论采取一些控制的措施,但是,再严厉的控制也不可能消除互联网上的这些问题。所以,我们从小学、中学就要开始进行批判性思维教育、互联网读写和知识教育,以及公民教育。
人工智能应该有自主意识吗
在《人文的互联网》中,我支持技术进步,即便机器人有了自主意识、有了反思能力也没有那么危险。人类现在以主人对奴隶的态度对待机器人。许多人认为,机器人有了自主意识,自己能够开动脑筋,对自己的利益和地位,甚至对自己的情感和欲望需要也有了自主意识,这时候,机器人就会成为人类的“噩梦”“危险”或“敌人”。所以,人类现在就必须想办法,绝对不能让机器人拥有自主意识。
人害怕的是机器人的“恶念”。“恶念”里令人恐惧的是恶。一直到今天,人类对恶仍然没有透彻的理解。在人工智能的时代,恶的问题变得更尖锐、更严重了。不能让机器人拥有自主意识的主张,并不是基于对恶的理性认识,而是一种情绪性的排斥。它其实是在把由人工智能加剧的人性恶的问题推出门外,错失一次历史性的思考机会。说到底,我们现在要担心的不是将来的机器人会如何失控,而是如何把当下的人类变得比较可控。
正因为如此,《人文的互联网》是以人,而不是机器,作为思考数码时代所有问题的核心。一切与互联网、数码技术、人工智能有关的问题都不单纯是技术问题,而都是关于人自己的问题:人是什么、人为什么存在、人怎么看待自己和反思自己。作为工具的互联网,它在改变人类自由认知的同时,也正在被钳制自由的力量所利用。构建人文的互联网,推动互联网向人文的善的方向发展,或可成为决定胜负的因素之一。(徐贲)
相关新闻
- 2020-09-22以另一种方式接近《老子》
- 2020-09-16《为什么是深圳》:用“开拓进取”回答时代提问
- 2020-09-14以诗为史 以史为诗:读彭志强诗集《二十四伎乐》
- 2020-09-14上海:千余历史建筑面向公众开放 从“可听可读”到融入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