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原长起郁郁葱葱“知识林”
陇原长起郁郁葱葱“知识林”
□本报记者 李婧璇 王坤宁 田野
定西安定区友谊幼儿园“小书架”。
酒泉市肃州区黄泥铺裕固乡沙枣园子村读书的孩子们。
“马背上的书屋”成为“行走的图书馆”。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本报记者田野摄)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新时代的农民兄弟,依靠知识脱贫致富。作为最早启动农家书屋建设试点的省份之一,15年里,甘肃大地的一座座农家书屋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点亮知识之光,照亮农民致富之路,日益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信息桥”“行走的图书馆”“文化高地”,为陇原大地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注入了不竭动能。
从“好帮手”到“金钥匙”:增收致富架起“信息桥”
“要想富口袋,先要富脑袋。”近日,《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在甘肃定西、武威、张掖、酒泉等地调研采访时了解到,来农家书屋“取经”,夯实自己的脱贫致富路,正成为甘肃越来越多农民的共识。
白墙青瓦的崭新院落,宽阔平坦的水泥马路……在武威市古浪县富民新村,设立在村党群服务中心一楼的农家书屋,每天上午8点至下午6点,前来借书的村民络绎不绝。“有啥问题就来书屋找答案。这里不光是我们学习种养技术的‘好帮手’,更是我们发家致富的‘金钥匙’。”村民李应川笑着对记者说道,自己以前不懂现代化的种养技术,如今却可以侍弄一座蔬菜大棚和40多只羊。“不懂不会,就来书屋找答案。”
在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大河乡西岭村,村两委成员和村里大学生结合脱贫攻坚,主动担负起“马背上的书屋”送书员职责,常年走进草场棚圈,为当地农牧民送去牲畜育肥、病虫害防治、安全生产等各类农牧业科技实用图书,逐渐培养了一批新型农牧民。
张掖市甘州区甘浚镇速展村农家书屋管理员陈玉芳告诉记者,书屋通过宣讲时效性较强的政策解读等活动,吸引广大群众,尤其是贫困户参与其中,让扶贫与扶志扶智紧密结合,真正使农家书屋成为广大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不可或缺的“加油站”。
记者在调研采访中发现,越来越多的农家书屋拓阔思路,积极与农技、司法、卫健等部门对接联系,不定期举办种养技术、健康养生等培训班,与农民面对面沟通,以“授之以渔”的方式不断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同时,为了更好地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还邀请农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牛羊圈舍、种植园区,手把手推广和教学,让惠民政策真正落到实处。
越来越合新时代农民“知识胃口”的农家书屋,正从“好帮手”变为致富“金钥匙”。
从“试验田”到“百草园”:摇身一变“行走的图书馆”
据相关数据统计显示,目前,中国数字阅读用户规模达到4.3亿人,其中农村居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达到68.2%,手机和互联网已成为农村居民接触媒介的主体。为了适应新时代的农民阅读需求,甘肃省积极建设“百草园”公共文化服务平台,依托数字阅读提供延伸服务,让农家书屋变身“行走的图书馆”。
“碰到种植问题,‘百草园’上搜一搜,有图有真相,一点全明了。”来自敦煌市黄渠镇清水村六组的魏军魁,笑称自己是“百草园”的忠实“粉丝”。他告诉记者:“我种植的葡萄遭遇‘霜霉病’等病害,都是在‘百草园’上‘寻医问诊’,农忙时没空来,就在田间地头刷‘百草园’。”
黄渠镇文化旅游服务中心干事沈艳熙介绍:“我们利用‘逢六’赶集的时间点,通过大喇叭、现场设置推广台、微信群、朋友圈等,大力推广‘百草园’APP的使用,让群众足不出户就可以通过手机免费阅读、听书、学习种养技术等,享受‘文化大餐’。”
黄渠镇代家墩村农家书屋推广“百草园”的做法,仅是甘肃各地推进农家书屋数字化建设的缩影。记者在调研采访中发现,每个农家书屋门前都贴着“百草园”APP下载链接和二维码。此外,“百草园”与12316三农信息服务网、脱贫攻坚、应急广播等网站建立了链接,以丰富的数字阅读内容服务新时代的广大农民读者。
截至目前,“百草园”平台现有用户18.6万户。甘肃省农家书屋建设管理办公室负责人说:“我们力争今年年底用户达50万以上,2021年年底用户达到200万左右,最终用户达500万以上。”
从文化“粮仓”到文化高地:美丽乡村“书香飘溢”
在甘肃各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农家书屋,与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日益成为宣传思想建设的“主阵地”、文化建设的“主战场”、文明传播的“主渠道”、乡村振兴的“加油站”。
同样,黄渠镇则将农家书屋打造成有特色、聚人气、接地气的镇村文化“会客厅”。“我们坚持书屋跟着农民走,以文化活动为抓手,通过完善村级农家书屋,助推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有效开展。”黄渠镇党委书记祁晓花介绍说。例如,代家墩村农家书屋,以“主题党日”“微型党课”等为载体,在农家书屋里组织开展形势政策宣讲、道德教化、法律、农业科技、保健知识等宣传培训活动,“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在富民新村,农家书屋与法律广场合二为一。每周一节的法律讲堂,让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知法、守法、懂法。在该村农家书屋管理员何华基看来,今年7月启动的法律讲堂虽然时间不长,“但是能明显感受到村民素质的提高,就连村里的乡风文明建设也越变越好,村民纠纷明显少了”。
从甘肃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来的暖心扶贫干部康忠芳,在天水市甘谷县谢家湾乡丁家沟村农家书屋办起了“农民夜校”,让一个原本软弱涣散的落后村、上访村,最终变成了人人称赞的文明村、致富村。
“有人说,农家书屋是智慧的灯塔、是精神的家园、是知识的海洋。而我要说,农家书屋不只是物化的象征,更是文明乡村的宣传堡垒、振兴乡村的精神引擎、美丽乡村的文化地标。”在甘肃省新时代乡村阅读季活动“乡村领读员”、甘谷县融媒体中心播音员王苗看来,“乡镇村组的农家书屋,寄托着一种情感,坚守着一种信念,延续着一种梦想——从根上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对新时代的农民而言,从文化“粮仓”到文化高地的农家书屋,播撒的一粒粒知识种子,破土而出,正成长为郁郁葱葱的“知识之林”,让他们奔好日子的劲头更足!
相关新闻
- 2020-11-03酒泉一位87岁老人的故事—— 坚守25年,只为书香润家园
- 2020-11-03张掖:“马背上的书屋”助乡村振兴
- 2020-11-03定西:“共享书吧”溢扶志正能量
- 2020-11-03军旅作家王筠抗美援朝小说创作研讨会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