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一种信仰
阅读是一种信仰
我说说我自己读书的方式和习惯,有三个特点,可以叫作三不主义:第一,不务正业,博览群书;第二,不走弯路,直奔大师;第三,不求甚解,为我所用。
第一个特点是不务正业、博览群书。当然,博览群书是一个好听的说法,我的意思是我不受自己专业的限制,什么书都看。从上高中开始就是这样,上大学就更是这样,我上的是北大哲学系,其实我大量看的是文学书,上课的时候也经常偷偷看,那时候特别喜欢俄罗斯文学,西方文学也看。从我当时读书的比例来说,课内花的时间非常少,也就是四分之一,四分之三是课外书,而课外书里面一大半都是文学书。实际上读文科,文史哲真的是不分家的,没有严格的界限,都是精神生活的组成部分。好的文学作品、历史著作,其中一定也有哲学。一个人最重要的还是让自己完整一点,没有必要受专业的限制。
这一点到后来也没有变,离开学校以后,我在社科院哲学研究所从事哲学工作,我们所对我仍然有这个评价,说周国平不务正业。当然我也搞哲学研究,这碗饭还是要吃,比如写过关于尼采的著作,主要是两本:《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和《尼采与形而上学》,还翻译了尼采的一些作品。这是我的专业,我也做,当然也是喜欢,和我的爱好是完全一致的。在这之外,我还写了很多所谓的哲理散文,别人问我,你到底是作家还是学者,我说这重要吗,一点儿不重要。
第二个特点是不走弯路、直奔大师。虽然我爱读书,什么书都看,但是无论文学也好,哲学也好,历史也好,我都是瞄准了经典大师,以看他们的书为主。一个人一辈子能够用来读书的时间是很有限的,像我这样毕业以后可以说是以读书为职业的人,我都觉得一辈子能够读的书是很有限的,既然这样,你就不要把时间浪费在那些比较平庸的书上了,就应该直接去找大师。
其实,经典作品的数量也非常多,够你读的了,这些东西是经过了时间检验的,一般不会让你失望。当然,经典里面有些书你不一定喜欢,但是你应该也一定能够找到你喜欢的,可以把经典作为主要的选择范围,从中找到适合你的好书。
有的人说经典著作很难读,怎么办?我的办法是不求甚解、为我所用,这就是我要说的第三个特点。我做一个课题,当然必须在相关的书籍上下功夫,认真地弄清楚它们的含义。可是,一般的阅读,作为个人的一种精神生活,即使读的是经典,也没有必要去死抠含义是什么。如果在读的过程中你对某些内容不感兴趣,或者读不懂,你可以跳过去,或者就似懂非懂地了解个大概。慢慢地,在这个不求甚解的阅读过程中,你是在受熏陶,你的人文素养是在提高,你理解经典的资源是在不断积累。这个过程你不知道,实际上在悄悄进行,终有一天,你会发现你读那些书丝毫不困难了,读起来非常愉快,可以把它们当闲书一样读了。
这个过程实际上也是为我所用的过程。读书到底是为了什么?如果排除做学问这个很实际的目的,不把自己放在学者的位置上,我想读书无非是为了吸取精神营养,让自己丰富起来,让自己的精神素质能够生长得好。我自己感觉,读书最愉快的时候是什么时候?就是在读的过程中,你在所读的书中发现了自己,原来你也有这种体验、这个思想,跟大师是一样的。原先你还不太清楚,没有仔细去想,大师促使你发现,把你本来已经有、但自己还不清楚的部分给唤醒了,使它变得清晰了,然后你就可以让它更丰满,这样一个过程也就是你的精神成长的过程。所以,阅读本质上是一个自我发现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充满了惊喜和愉悦。
(本文选自《阅读,作为信仰》,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相关新闻
- 2020-11-09从参与阅读走向独立阅读
- 2020-11-09唤醒青少年阅读力
- 2020-11-09装帧美是出版高质量发展应有之义
- 2020-10-22城市文学:写出城市的精气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