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写“小书”
“大家”写“小书”
“大家”,多指在某一领域有杰出成就的人。大家写的书,不仅有助于激励青少年成为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也有助于推动出版业高质量发展。在此方面,北京出版社的“大家小书”系列是个不错的例子。
近期,“大家小书”又有一批图书问世,从吕叔湘著《语文漫谈》、叶圣陶著《写作常谈》,到施蛰存著《金石丛话》、郭锡良著《汉字知识》,再到郑敏著《新诗与传统》……虽是吕叔湘等大家著作等身中的“一小杯水”,但学术性、知识性相当重。用袁行霈先生在“大家小书”序中的话说,“把那些经过时间考验的、读者认同的著作,搜集到一起印刷出版,使之不至于泯灭。让它们重现光芒。”
这是“大家小书”的一个可贵之处。在笔者看来,其另一点睛之处是:“让读者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知识。”信息爆炸时代,吸引人们注意力的信息渠道日益丰富,如何让读者回归书本阅读的确是个课题。
由此看“大家小书”策划,其一,“大家写给大家看的书”的出版宗旨,保证了书的品质。其二,篇幅短,平均每册10万字,非常符合当下读者碎片化、快餐式的阅读需求。其三,虽是“旧瓶老酒”,但是考验编选者的眼光和编选能力。此外,每种图书中都有一篇提纲挈领的书评,有着很好的导读作用。这或许是“大家小书”入选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首届向全国推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图书的主要原因。
除上述外,笔者认为“大家小书”的出版形式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综观当下,大家写“大书”的很多,写“小书”的鲜见。究其原因,一种说法是大家不屑于写“小书”,还有一种说法是“小书”更难写。
无论哪种说法,让大家拿起笔为读者特别是青少年读者写“小书”绝对是好事。对于社会而言,大家本身就有号召力。对读者特别是青少年读者来说,读大家的书易于找到人生理想的目标,现实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为此,我们在为出版社整理与出版大家之作点赞的同时,呼吁出版社注重挖掘大家作者群,请大家拿起笔来为读者写点通俗易懂的“小书”,这些“小书”的学术水准虽不及“大书”那么有气势,但是形成系列也不失为“气势”,比如“大家小书”。犹如袁行霈先生所说:“只是就其篇幅而言,篇幅显得小一些罢了。若论学术性则不但不轻,有些倒是相当重。”
相关新闻
- 2020-11-13“不是读者不买书了,而是书店没跟上需求” ——福建宁德新华书店升级脱困之路
- 2020-11-13刘海栖《街上的马》塑造“山水沟街”文学新地标
- 2020-11-13《旗人风华》书写京味儿文化
- 2020-11-09江苏如东:让更多百姓与书香结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