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蒙托夫诗歌《帆》赏析
莱蒙托夫诗歌《帆》赏析

米哈伊尔·尤里耶维奇·莱蒙托夫(1814年-1841年) ,是继普希金之后俄国又一位伟大诗人。被别林斯基誉为“民族诗人”。1837年因《诗人之死》一诗名震文坛。其风格沉郁中有刚劲,手法上既能出色地运用浪漫主义,又擅长现实主义的描写。在短短十三年的创作生涯里,共写下了四百多首抒情诗,名篇有《帆》《浮云》《祖国》,长诗二十余部,以《恶魔》《童僧》为代表,还有剧本《假面舞会》和杰出的长篇小说《当代英雄》等。
帆
作者:米哈伊尔·尤里耶维奇·莱蒙托夫
有一片孤帆儿在闪耀着白光!
在那大海上淡蓝色的云雾里,
它寻求什么,在遥远的异地?
它抛下什么,在可爱的故乡 ?
波涛在汹涌——海风在呼啸,
桅杆弓起了腰身轧轧地作响,
唉! 它不是在追求什么幸福,
也不是在逃避幸福而奔向他方!
上面是金黄色的灿烂的阳光,
下面是比蓝天还清澄的碧波,
而它,不安地,在祈求风暴。
仿佛是在风暴中才有着安详!
《帆》这首诗作于 1832 年。 与莱蒙托夫其他著名的诗歌《诗人之死》、《祖国》、《匕首》相比,《帆》的意境最深邃,也最著名。“帆”在孤独中寻求风暴 , 实则是寻求斗争、希望和战友。
意象是诗的灵魂,一首好诗必定有意象。在《帆》中蕴含了丰富强烈的意象。作者正是运用了孤帆、大海、波涛、桅杆等意象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生动的画面, 除此之外,诗人为我们描绘的不仅仅是一幅普通的画面, 更像是作者的一幅自画像。 帆为象征,诗人将帆拟人,移情于景。 当我们看到这幅画的时候,就像是面对着一面镜子, 透过这面镜子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的灵魂。“帆”象征了作者的灵魂以及作者的内心世界, 诗人创作此诗的目的并不在于描写帆, 而是为了抒发自己内心世界的情感。 更准确地说,是为了抒发自己的孤独之感和表达自己希望社会能够革新的愿望。 作者正是借用了“帆”这一形象,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得淋漓尽致。
在创作方法上,全诗分为三节,每一节都由两个不同部分组成。 每一节的前两句对具体的景色进行了描写,后两句则抒发了作者的内心感受。 景色描写与内心感受相互交叉,从而情景相生,浑然一体。诗歌第一节的前两句“有一片孤帆儿在闪耀着白光!在那大海上淡蓝色的云雾里”,既是兴,又是比。借眼前事物兴起诗歌的后两节,引出了第二节中诗人所要表达的绝望、无法接受现实生活的情感以及希望通过革新获得灵魂和精神上的安宁的愿望。 同时又表达了一位旅行者的孤独落寞以及此刻忐忑不安的心情。 诗人在第二节中笔锋一转,立即传递了革新的战斗即将打响的讯息,顷刻之间海上天色大变, 原本风和日丽的海面此时已变得波涛汹涌。使诗歌形成一股强烈的张力,意象骤然而生。诗歌第三节承接上节,描绘了可以洗涤世间尘埃的暴风雨,也象征了这场伟大的革命的到来。 孤独的帆船和折磨人的烦恼;即将来临的暴风雨和绝望的情绪;美丽如画的风景和对革新的渴望,所有这些都做了很好的比照,同时也体现出了诗歌的美感。
诗歌的语言表现力依赖于诗人的创作意图。“孤独”一词在《帆》这首诗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包含了多重意思。 首先是直观的意义:茫茫大海上孤独的一只帆;然后是转义,象征了诗人没有志同道合的人可以抒发内心世界情感的强烈孤独感。 在抒情方式方面,诗歌《帆》的主题非常明确。孤独、忧伤和失望的主题贯穿了整首诗歌。
郭小川说“诗是文学样式中最有音乐性的一种样式”。音乐性不仅仅是诗歌外形的特征 , 同时左右了对诗歌的赏析。 在音乐表现力方面, 我们很难把把莱蒙托夫的诗歌和其他诗人的诗歌混淆。 他的诗歌中总能流露出令人震撼的音乐表现力,并极少有平淡无奇的。 他的诗歌中永远包含着奋争的激情、充满着生命的活力。
读完诗歌《帆》后我们不难发现,除了高超的创作技巧之外,诗歌中对人类灵魂的描写细腻而又真挚。它向我们讲述了人类社会的焦躁不安, 他们坚持不懈地寻找前进的方向,执着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勇敢地迎接着狂风暴雨。整首诗只有短短的12 句,但却可以代表莱蒙托夫全部创作的基本倾向和其精湛的艺术技巧。
屠格涅夫在回忆他对莱蒙托夫的印象时说 : “他有着高傲而自然的仪表 ……一对充满思想的大眼睛 , 流露出一种秘奥而强悍的力量。”莱蒙托夫天赋很高 ,对前途充满了憧憬与幻想。“帆”已然就是诗人的自我写照,他在咏帆当中寄托了自己的心志 : “不安地,在祈求风暴。仿佛是在风暴中才有着安详”。诗人离世时年仅 27 岁,正如高尔基所说 : “莱蒙托夫是一曲未唱完的歌, 他的艺术才华与深邃思想将流芳百世。”
□邢朝立
精彩推荐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