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诗作《威尼斯》赏析
尼采诗作《威尼斯》赏析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1844年-1900年)德国著名哲学家,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语言学家、文化评论家、诗人、作曲家、思想家。其写作风格独特,经常使用格言和悖论的技巧。著有《悲剧的诞生》、《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不合时宜的考察》、《快乐的智慧》、《我妹妹与我》、《瞧,这个人》、《我们缺什么》、《瓦格纳在拜洛伊特》、《人性的,太人性的》、《朝霞》、《偶像的黄昏》、《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尼采自传》、《道德的谱系》等。
威尼斯
作者: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
褐色的夜
我伫立桥头,
远处飘来歌声:
金色的雨滴
在颤动的水面上溅涌。
游艇,灯光,音乐——
醉醺醺地游荡在朦胧中……
我的心弦
被无形地拨动了,
悄悄弹奏一支船歌,
颤栗在绚丽的欢乐前。
——你们可有谁听见?
在抒写下《孤独》后的四五年,即1888年至1889年,尼采,这个曾倡导诗化人生的诗人哲学家,被沉重的孤独吸干了生命的精髓,他在期待友谊、渴求理解、希望被发现的孤单寂寞的窒息中,精神濒临崩溃。当他被人接回家乡,途经威尼斯时,竟然唱起了他一生中最酸楚而又最优美动人的即兴曲,一支比《孤独》更动人心弦的抒情曲——《威尼斯》。
如果一首诗像一杯浓而不烈的美酒,让人顿生微醺的沉醉,那么,《威尼斯》就是这杯中的浓香,只能细细啜饮,感受这妙不可言的滋味以及其蕴藏着的悠远深邃的哲思玄想。这位才情狂肆的哲人也会如此恬美、柔情地轻吟,在他的诗作中确实少见。“褐色的夜/我伫立桥头”,诗的第一行就给这首诗笼上了一层褐色的神秘,诗人临风伫立,一阵微风,送来清爽的同时也送来依稀可辨的歌声——“远处飘来歌声:/金色的雨滴/在颤动的水面上溅涌。”灯光闪烁,每一滴雨水宛如碎金伴歌而舞,入水的那一刻,撩拨得河面颤动不已,羞涩地开出一朵朵水花,雨珠与河水悄然交替,静谧之中呈现出一种矜羞的欢快。“游艇,灯光,音乐——”轻扬的歌声,璀璨的灯光,舒适的游艇,怎能不让人“醉醺醺地游荡在朦胧中……”只有哲人兼诗人的智者才能让哲学神秘的湖面上漾起诗的涟漪,使原本不可知的深处的凝重表面变得轻灵而缠绵。
读尼采的《威尼斯》,不难发现这位哲人对威尼斯夜景的倾心与陶醉,但《威尼斯》要描述的不仅是旖旎的景致和诱人的风情,如果说这首诗的第一节是感官的迷醉,第二节就是灵魂的触动。置身浪漫水城的迷人夜色,诗人除了飘飘然的心怡神悦,还非常隐秘地传达了潜藏于心底的私衷。“我的心弦/被无形地拨动了,/悄悄弹奏一支船歌,/颤栗在绚丽的欢乐前。”诗人的心弦为何被拨动?那支悄悄弹奏的船歌所倾诉的内容又是什么?还未等读者来得及思索答案,诗人就询问在先了:“——你们可有谁听见?”诗人的发问,就像叹息桥上的一声轻叹,顷刻随风远去,可以想象,诗人的询问无人回答也无法回答,诗人深知这样的结果,“我言说——无人答酬。//我长得太孤独太高大了——/我等待着:我等待着谁呢?//云的天国在我身边,——/我等待着最早的闪电(尼采《松和闪电》)。”此刻,心中悄悄奏响的船歌,也无人听闻,深藏在心中的正是这种高贵而深刻的孤独,要知道,真正的智慧决不是为了投其所好地取悦于人,如果自己的言说“无人答酬”,就用自己的智慧来润湿自己干枯的心田,“我求我的智慧/在这干旱中不要变得吝啬:/自己溢满,自己降露,/自己做焦枯荒野上的雨(尼采《最富者的贫穷》)。”
对于一个思想者而言,应该是既享受孤独,又畏惧孤独。享受是因为只有孤独的生活状态和人生境界才可能保持思维的独立和警醒,才可以从关照自我灵魂转向到对整个人类精神命途的关注与冥思,让思想在通向神圣、无限的过程中求得真悟。畏惧是因为担忧自己的心灵倾诉无人聆听,在思想上、情感上没有人可以与之交会。
在《威尼斯》这首诗里,诗人的孤独是以一种非常隐秘的方式渗透其中的,很难察觉。诗人自己说过:“抒情诗人所描写的画景不是别的,正是他本人,……不过这个‘我’,当然不是清醒的实践中的人的‘我’,而是潜藏在万象根基中唯一真正存在的永恒的‘我’,凭借这个我的反映,抒情的天才就能够洞察万象的根基(尼采《悲剧的诞生》)。”可见,读《威尼斯》,不能仅在观光的游艇上一醉不醒,除了留恋如梦如幻的美妙体验,还要有梦醒后的省思。
末句“——你们可有谁听见?”的绝妙之处在于让整首诗永远的处于一个期待状态,引人产生洞悉诗人内心世界的强烈渴望,让人们对未知答案的寻思无休止地进行,直达永恒。
□郝俊
相关新闻
- 2020-11-23觅小雪诗意|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 2020-11-23一代名将岳钟琪
- 2020-11-23庞家屲遗韵
- 2020-11-23兰州鼓子漫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