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像社会学家一样思考”
劳动带来的喜悦和满足为什么消失了?为什么我们永远在“剁手”?是选择坐在宝马里哭,还是坐在自行车上笑?我们为什么痴迷于抖音、滤镜?为帮助人们理解这些日常生活中令人困惑的社会现象,青年社会学学者严飞推出了新书《穿透:像社会学家一样思考》——一本写给大众的社会学通识读物。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严飞在授课过程中发现,学生普遍缺少理论联系现实、特别是联系当代社会现象的能力,这启发了严飞。其实,严飞从读书时代就在媒体上撰写文章,分析社会议题。在他看来,“对于今天的社会现象,我们不应该只是看见、听见,或简单地感受到,而是要穿透日常生活,去了解社会肌体的复杂和背后的结构性逻辑。”
改革开放40余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同时也带来一些问题。传统美德遭到冲击,由此造成普遍的道德困境,近年来的疫苗造假、高铁霸座等热点事件都印证了这一点。资本和技术的快速发展也造成对人的异化,前不久网上热议的《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一文,就反映了外卖骑手的“赛博朋克”式境遇。其实,被“困在系统里”的不只是外卖骑手,还有许多普通人。
在严飞看来,当全社会盲目追逐成功学时,就是个体价值观崩溃、人文精神失落、社会失范的开始。正是在这样的时刻,我们更有必要了解社会学,因为它是帮助我们认识世界、思考问题的工具。当我们厘清了种种问题背后的社会结构性变迁,才能透过纷繁复杂的社会表象,对自身的生活模式进行有效的反省思考。
社会学天然带有批判的利刃,从而可以为公共政策提出建议。严飞在书中《劳动的异化:劳动带来的喜悦和满足为什么消失了》一文中,拈出了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即人们通过劳动创造出东西,却反被自己的造物所奴役控制,并联系某互联网企业的“996”工作制度进行鞭辟入里的分析。又如他在《人性的铁笼:我们是否已经进入卓别林的摩登时代?》一文中,不无担忧地指出现代社会中的“理性困境”:社会的过度理性化恐怕会把每个人变成机器上的一个齿轮。他由此表达期望:生活依然取决于我们的态度和策略,我们是否可以一边“向上”,一边实现真正的自我?
社会学还是一门关注弱势群体的学科,天然带有强烈的悲悯关怀。严飞在《大城市与精神生活:在每个人的心里,是不是都有一座回不去的故乡?》一文中写道,他曾带着学生一起调查了喜欢玩抖音、快手的大城市务工群体,想弄清楚这群人如何通过消费短视频来构建自己的精神世界。严飞发现,大城市里的打工者往往会陷入一种巨大的身份焦虑,离开家乡越久,就越有一种“回不去”的惆怅;而在大城市里,他们又怀着“被看见”的强烈愿望,短视频就成了使他们“被看见”的最好的媒介。不少城市务工者的精神世界,正在这种焦虑困惑和渴望“被看见”的交织中,每天周而复始。
近几年来,市面上社会学书籍悄悄升温。除了老一辈社会学家费孝通的《江村经济》《乡土中国》,《岂不怀归:三和青年调查》《我的二本学生》《过劳时代》等也取得了不俗的市场反响。在严飞看来,它们之所以热销,恰恰是戳中了时代的鲜明表征,因而引起了大众的关注。
著名媒体人梁文道在为《穿透:像社会学家一样思考》作序时说:“这本书可以看成是美国社会学家赖特·米尔斯的名著《社会学的想象力》面市60年之后,一位中国知识分子采用当代中国素材所完成的回响。”任何时代都有其“病灶”,而为时代切脉问诊的,正是不断思考、不断提出新的理论以穿透日常图景的社会学家。(杨铖)
相关新闻
- 2020-12-04“憩园”中的万千风景近:20年巴金作品的海外传播与研究
- 2020-12-04刘一达散文集《典故北京》出版
- 2020-12-02诗意的书写,深情的凝望
- 2020-12-02邮轮上的碎片和碎片阅读时代的长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