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战争史带路,走进历史这扇门
以战争史带路,走进历史这扇门
所谓书,一般是作者写给读者的。张明扬其实是一名读者,只不过,从事阅读媒体的他算是一名“职业读者”。当一个人读书读得足够精深时,便相对于一般读者具有了成为作者的条件。张明扬正是这样。这些年来,他陆续写作出版了一系列读书笔记。这些读书笔记以历史类为主,包括《天命与剑》《此史有关风月》《史不语》《非常之人》等。这些书基本上都是他读书之后的所思所想。很多鸿篇巨著的历史作品经他深入浅出地讲解,总能让人别有一番新的认识。
作为一个读书类型的媒体人或者说书评人,张明扬就像是足球比赛的电视讲解员一样,其自身首先对历史非常稔熟,此外又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和观点,这使得他的书虽然都貌似文人笔记样的小书,但知识的含金量和思想的深度并不比那些历史专著逊色多少。当然,张明扬的写作与历史专业论文无关,他是写给普通大众读者的,语言都比较通俗易懂。这些书开本也都很小,非常适合放在口袋里,随时随地拿出来阅读,甚至随便打开哪一页,都可以顺利地读下去,一点也不像那些高头讲章般的引经据典,郑重其事。
《纸上谈兵》与他的前几部书还是不太一样。那些书主要关注的是历史中的人物与人性,这本书则偏重于物质和技术;准确地说,这是一本主要讲述中国古代武器演变的小史。
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小史》的序言中说:“小史者,非徒巨著之节略,姓名、学派之清单也。譬犹画图,小景之中,形神自足。非全史在胸,曷克臻此。惟其如是,读其书者,乃觉择焉虽精而语焉犹详也。……历稽载籍,良史必有三长:才,学,识。学者,史料精熟也;识者,选材精当也;才者,文笔精妙也。著小史者,意在通俗,不易展其学,而其识其才,较之学术巨著尤为需要。”
关于中国古代军事史、战争史、兵器史的书要说也不少,但这些书要不是专业学术类的浩繁长卷,要不就以猎奇的写法写成的趣闻轶事,能给普通读者正经地讲述一遍中国古代军事发展史的历史普及类的“小史”并不多见。
此类作品近年来屡有佳作,郭建龙的《中央帝国的军事密码》独辟蹊径,从地理学的角度讲述了中国历代战争发生的规律。李硕的《南北战争三百年》关注的则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战术与武器方面的变革。张明扬这本《纸上谈兵》比以上两部书都小,但却将视野放大到从秦汉到明清的整个中国历史,从长平之战一直讲到噶尔丹战争,从弓弩到枪炮,从冷兵器到热兵器,将中国古代主要战争、战术和武器的发展过程勾画出一个粗中有细的大轮廓。除非那些资深的军事历史迷,《纸上谈兵》作为一本通识小书,对一般读者来说,其知识性和思想性都恰到好处。
中国自古以来都很重视历史,除专业著史的历史学家,还有一批擅长评史论史的思想家和文学家,比如贾谊的《过秦论》、苏洵的《六国论》。明清时期,更是出现了大量以读书论史见长的文人笔记,如王夫之的《读通鉴论》《宋论》、赵翼的《廿二史剳记》等。《纸上谈兵》作为一本读书笔记,张明扬并无意去写作一部专业的中国古代战争史或武器史,他更多地是为大家带路,让人们更容易进入历史这扇门。在每个章节之后,张明扬都列出了一份详细的书单。这些书单基本都属于专业研究领域的学术著作,感兴趣的读者可以按图索骥,对相关历史进行深度了解。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貌似举手之劳,其实也体现了作者对读者的体贴。
十年前,我也是抱着和张明扬一样的疑问开始读历史,主要就是战争史一类,想搞清楚中国古代战争是如何展开的,是不是像评书和戏曲上讲的那样“兵对兵、将对将”。在凭着兴趣自我钻研的过程中,我发现这类知识竟然属于极冷极冷的“冷知识”。虽然在博物馆可以看到许多车马坑、弓弩箭镞、马镫马具和原始火炮,但人们对它们的具体历史却知之不多,相关的书籍也很少见,或许在学术界不乏研究者,但从社会层面来说,知识普及工作做得远远不够。因此,我后来用了几年时间开始爬梳和整理有关马镫、战车、弓箭和火器的相关史料,最后写成《历史的细节》。
相关新闻
- 2020-12-09大运河漂来紫禁城
- 2020-12-07从文学书写看长江之变
- 2020-12-07甘南的雨
- 2020-12-07兰州的水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