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闲雅的生活趣味
古人闲雅的生活趣味
作者:王宏超
我们印象中的历史,总是充满了轰轰烈烈的事件、标志性的日期、载入史册的名人英雄,然而当我们稍微深入到历史的脉络之中,就会发现每个事件和人物背后,都潜藏着更为复杂的世界,就像水面下那个巨大的冰山。
《古人的生活世界》 王宏超著 中华书局2020年8月出版
古代的历史著述,似乎都是一家一姓之历史,成了“皇帝家谱”(柳诒徵语),后来的历史写作,也多偏向于政治史、制度史、社会史及哲学史等宏大主题。美国人类学家罗伯特·芮德菲尔德在《农民社会与文化》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大传统和小传统理论。他认为大传统是精英阶层、知识分子所代表的经典文化,小传统是底层社会中农民所代表的民间文化。近些年的历史和文化研究,在这些宏大历史之外,逐渐对于民众的生活世界投注了更多的关注。
古人的日常生活世界,尽管关涉的多是一些琐屑平凡之事,但却是和历史的变迁、时代的脉动以及精英的思想密切关联的。而且,精英的世界和底层的世界也不是截然二分的,二者存在交织的相互影响关系。
所以,对日常生活的关注,并非是对宏大主题的排斥和回避,而是观察历史视角的转换。在政治、经济、军事、制度等之外,我们还能看到古人的衣食住行、喜怒哀乐,他们的经验、情感、交往、休闲等。这些是历史的底色和背景音。就像对于我们每个普通人来说,也许一百年以后,绝大多数都将会被历史所“遗忘”,我们因为“平凡”而难以被“载入史册”,但是我们当下的日常生活,对于生活在其中的人来说,却是重要且有意义的,对于理解当下的历史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
日常生活所涉及的方面很多,很难做到面面俱到的介绍。本书尝试分出一些类目,如饮食(五谷、肉食与蔬果)、逸兴(品茗、饮酒与抽烟)、姿态(形体、感觉与时尚)、娱乐(运动、游戏与休闲)、游逸(交通、旅行与游乐)、身份(文人、女性与儿童)、时间(假日、岁时与节庆)、空间(自然、乡村与城市),以及现代(西潮、都市与摩登)等,在每一类目之下选取一些侧面来介绍。希望通过这些细节,略窥古人生活之一斑。
需要略作说明的是,本书所写的古人日常生活的一些细节,多侧重于休闲生活的部分,并力图从中体味古人闲雅的生活趣味。中国古人,尤其是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读书人和农民,以勤勉奋进为美德,休闲活动或为繁忙劳作生活之调节,但却不以休闲享受为追求。儒家就连白天睡觉的行为都要加以批评,遑论奢侈的享乐生活。只有在功成名就、告老还乡,或五谷丰登、农闲时节,他们才会在心理上安享一段闲雅的生活时光。出世和入世,山林与庙堂,正是古代文人精神的两个面向。
相比儒家,道家追求的正是闲雅自然的生活方式,“高人隐士,往往寄兴棋枰,消闲玩世”(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九卷)。道家的哲学更直接和深入地影响了中国人的闲雅生活。道家将人生艺术化,以超越的方式反观俗世,在精神上自有闲雅超拔之境界。
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中,闲暇成了一种奢侈的追求。“闲”在现代社会中不断地被符号化和消费主义化,这种异质化了的“闲”,其实也是“忙”的变体。忙与闲并非决然对立的范畴,它们只有节奏快慢的不同,忙碌的快节奏之下,并非没有闲暇的生活,而慢节奏的所谓“闲”的状态,也并非一定会带给人闲适之感。
自由支配的时间,会给休闲生活提供时间基础,但拥有空余时间却并不会必然给人带来轻松自由的感觉。中国古代的生活哲学中,“闲”有时代表着贬义,如“游手好闲”是常用来批评纨绔子弟的词语。
所以,“闲雅”之“闲”,更多的是一种生活和精神的境界,而并非只是时间上的充裕。我更愿意用“闲雅”来指代一种雅致的生活理想和闲适的生活态度,以及其背后包含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境界。
相关新闻
- 2021-01-06《钓鱼城》的悲悯情怀:“再给我一点时间”
- 2020-12-31《我认出了风暴》,风暴认不出自己
- 2020-12-31《张爱玲传》线上首发分享会举行
- 2020-12-29《巡回检察组》原著小说《人民的正义》正式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