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俗大先生》:秦腔人物的诗意描述
《易俗大先生》 余静 著 西北大学出版社
首先,我想说的是并不认识作者,亦未受任何方面委托,写此评论纯属从不经意地浏览到仔细阅读,不知不觉间,兴趣倍增。盖因作品文字明净典雅,叙事引人入胜,舒张把握到位,堪称补史力作。赏读赞叹之余,有种压抑不住的书写冲动,一吐为快的书生惬意。
这部24万字的《易俗大先生》含八篇人物传记,一篇集体回忆。书中传主多是关中大地、秦腔舞台尽人皆知的公众人物,有很高的知名度。他们当中有易俗社的创始人、秦腔剧作家、戏剧改革家、戏曲教育家、著名演员以及导演等。其中多位曾在晚清私塾接受传统教育,甚至取得功名,是关中大地最后的读书种子。却又在西学东渐之后外出学习,接受新式教育,甚至加入同盟会。在新思潮中反思古老秦腔的革新,在古城西安创建以文化建设为己任的易俗社,对陕西乃至全国戏曲影响既深且巨。易俗社中多位演员与梅兰芳、尚小云、荀慧生、欧阳予倩等戏剧大师有交集并得其激赏,还得到鲁迅先生的高度评价和题匾赠款。在新旧交替时开一代新风,历百年巨变,浴世纪洪波,几乎是中国戏剧文化起落兴衰的一个经典缩影。
读《易俗大先生》打动我的有三个方面。
一
真切真实,史料翔实,具存史价值。全书以人为经纬,通过写人,以人带事,把易俗社在清末民初成立背景,以标新立异,改编剧本,匡扶世道人心为己任,历经艰辛全方位、多角度地进行展示:包括草创初期,为扩大影响,更为生存,南下武汉,两去北平,由默默无闻到轰动平津,与京班巨头梅兰芳、尚小云、荀慧生、欧阳予倩等交集前后;《三滴血》《火焰驹》《白蛇传》等脍炙人口名剧诞生始末;1924年鲁迅先生一行到易俗社观看演出并题匾捐款详细经过;抗战期间易俗社师徒与民众一起在日机轰炸下,弦歌不辍,激励军民,救亡图存等义行壮举,都在书中有详尽的介绍和相关的史料与图片展示。堪称一部易俗社百年信史。
二
不拘一格,手法多样,别开生面。一部书稿,八位传主,作者采用不同手法表现。比如首篇《知我谓我乐,不知谓我狂——李桐轩往事》,李桐轩(1860—1932)系易俗社创始人,属绕不开的重量级人物。但离世已近百年,除业界多已陌生。作者独辟蹊径,以绿叶衬托红花方式取胜。从文学大师林语堂在耶鲁大学演讲,却遭时在耶鲁留学的中国学生李赋宁批评入手,林语堂是国内少有能用英文写作的大作家,在国际上也闻名遐迩。能批评林语堂者注定不俗。果真,李赋宁日后成为北大、清华名教授,被誉为“中国的西方语言大师”,杰出的翻译家。他的父亲李仪祉是当代中国水利工程的奠基者,参与治理黄河与淮河,陕西境内渭惠、泾惠、汉惠、褒惠等多个水利工程皆出其手,惠泽百代。而大名鼎鼎的李仪祉之父正是易俗社创始人李桐轩。这顿让人想起史学大家陈寅恪名句:“夫士族之特点,既在其门风之优美,不同于凡庶。而优美之门风,实基于学业之因袭。”李桐轩经过儿孙辈赫然业绩衬托而引人敬重。其创办易俗,革新秦腔,开一代新风,惠泽多个剧种的历史功勋自然昭著。虽旁枝斜出,却收事半功倍效果。
再如《凡戏有根据,不肯诬古人—范紫东往事》,作为作家(戏剧作家)学养、境界、人品是根本。为关中一代大儒范紫东作传,自然抓其要害。范紫东先生称戏剧应是“性情之流露、风化之先河”,戏剧变迁很漫长,“诗变为词、词流为曲、曲编为剧、则演为戏矣”,范紫东心目中的好戏是什么样子呢?易俗社经典名剧《三滴血》创作过程恰是对先生理论的最好诠释。
三
脉络清晰,重点突出,有厚重之感,无浮泛之嫌。作为经历一个世纪的戏曲剧团,面广、人众、事多、线繁,如何在头绪如麻的事端中梳理明白是要下番功夫的。写人难、写名人更难。如何写好那些个性鲜明、德才兼备的旷世大儒;或光彩夺目、众星捧月的戏曲明星;再是俗语“要想惹气,带一班戏”然李桐轩、范紫东、高培支等历任社长是如何带好易俗社的?作者提纲挈领,通过突出人物在易俗社中的主要贡献落笔,仅看题目《相思非是远,风雨遣情多——封至模往事》《最是骊山风月好,青梅煮酒话短长——孙仁玉往事》《苦心孤诣为易俗——高培支往事》。画龙点睛,匠心独运,集中写旦角名演员刘箴俗仅23岁便英年早逝,如同流星般消逝在夜空,短暂却光芒四射。而另一位旦角名演员王天民在舞台上千媚百娇,情致动人;在生活中却谨言慎行,安分守己。性格对比鲜明,也就印象深刻。再是导演凌光民先生集毕生经验把戏曲演员表演要领总结为“提顶松肩,气沉丹田,腰脊旋转,双目注远。”短短几句,却影响几代演员。
正是由于该作品不是浮光掠影的描述,而是着力于思想情怀的探寻。对传主成就、性情乃至阅历家世的深度解读,笔下风云翻卷,内容自然宏阔。原本,易俗社诞生的三秦大地,历史悠久,文化丰厚,大树扎根既深,必会自成风景。每位主人公筚路蓝缕,俯仰百变,隐入苍莽的奋斗历程;其独立不惧,孤往不悔的人格魅力以及渐行渐远的身影无不鲜活生动、引人入胜。全书堪称一组秦腔人物的诗意浮雕,一部秦腔起落兴衰的另类别史。既填补易俗社研究的一方空白,也在同类回忆录或传记中达到少见的高度。(王蓬)
相关新闻
- 2021-01-25村上春树与父亲的漫长和解
- 2021-01-18古典诗词箴言里的真善美
- 2021-01-18《中华元典精神》:体悟中华元典精义
- 2021-01-11《牵风记》的文学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