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琐忆
过年琐忆
年节是中国人最隆重、最铺张、最奢侈的传统佳节。
孩提时最令人高兴的事便是过大年。一进腊月的门槛,人们心里就沉不住气了,开始置办年货。随着年节的临近,红色便成了主色调,满街都是一片大红。那高挂的灯笼是红色的,那悬挂的春联是红色的,冲天的爆竹是红色的,琳琅满目的年货都被裹上红色的包装,娃娃们也身着红色的新衣裳四处奔跑,甚至人们的脸上都涌上一片红晕。赶“花花集”,人人喜气洋洋,说话粗声大气,走路脚底生风。
年节是一个非常时刻,平常大手大脚花钱,会被人嗤笑为不会过日子,而过年舍不得花钱会被人看不起,太小气,太寒碜,活得太没劲。过年给人们花钱提供了名正言顺的理由。
如果说夜晚是一天的底色的话,那腊月便是岁月的底色了。一进腊月的门,那份浓郁的亲情便弥漫了整个天空,稠得让人听得到亲人的声声呼唤。在外工作了一年,不管回家的旅途有多么劳累,不管一年来有没有收获,人们还是归心似箭地踏上回家的旅程。而在家的那边,老母亲在倚门盼望,妻儿在灯下思念。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处最柔弱的地方。而过年就如一份独特的感光剂,只是一露面,这份底色便立即显现出来,那便是亲情。
“腊八粥”是过年的前奏。这天母亲总要给我们做一种特殊风味的饭食,她把黄米熬成粥,加入红枣、枸杞、花生、核头仁等食材,再用慢火熬煮,浓稠、醇厚、甜丝丝的年味儿便从屋子里弥漫开来,惹得我们这些馋嘴娃娃直流口水。这种腊八粥特别好吃,既有米饭的清香,又有保健养生的功效。
俗话说:二十三,过小年。这一天,也是送灶神日。人们早早起来,洒扫庭院,清除一年来积攒的尘埃污垢。特别是厨房里的饮具餐具,包括各种盘碟、杯盏、祭祀用的器具,室内陈设和器物越洁净,心里就越亮堂。在我的记忆中,这天是母亲最忙的一天,她总是早早地起床,开始打扫屋子。她将屋里可以搬动的东西都挪到院子里,不能挪动的用塑料布盖严实,拿出一把崭新的笤帚绑在木棍上,头上裹上围巾,踩着凳子清扫屋顶墙角的尘埃。然后将灶上的餐具认真地清洗一遍。民间传说这一天是灶神爷爷和灶神奶奶上天面见玉帝“述职”的日子,人们希望二位神仙到天庭“汇报工作”时替人们祈福,保佑人们和睦康泰,幸福美满。举行送灶神仪式,在灶神两边贴上对联:“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所有美好的祈盼将伴随着袅袅升起的轻烟飘上天空。
“二十五,磨豆腐。”在此后的几天里,女人们里里外外忙成一片:磨面、磨豆腐、蒸馒头、煎年糕、煮肉和炸鱼、炖鸡等。到了大年三十,家家门上贴着鲜红的对联,大门上贴着门神秦琼、敬德的画像,大红灯笼高高挂,鞭炮声噼噼啪啪,到处洋溢着喜庆的气氛。
大年三十晚上,年的味道更加浓郁,辞旧与迎新便就此交接。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守岁”,全家人其乐融融,围坐在一起举杯相庆,那才算真正的过年。
大年初一,晚辈要给长辈拜年,拜年要磕头,磕完了头长辈总要说几句祝福的话。按乡俗拜年是有顺序的,初一拜家门,初二拜舅家,初三拜姑姨,初四后拜其他亲友。这个顺序是中国人默认的亲疏顺序,家门就是本家,其余都是亲戚。年节里大家你来我往,互道平安,这种欢乐的气氛一直持续到初七。按照乡俗,初一到初四不仅不能扫地,就连切菜刀、擀面杖、剪刀、针线等都是不能动的,使用了这些工具就是破,“破”就是破坏、破财之义,是很不吉利的。不过,这一般不会影响正常的家庭生活。客人来了也没有关系,大年三十就切好了的肉和菜可以立马炒,有包好了的饺子和蒸好了的馒头可以吃。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民间习俗“破五”不易走亲访友,只易返程回家。初五的早上起床后,要放鞭炮庆祝“破五”,放鞭炮后就解除了所有禁忌,可以扫地、倒垃圾,可以使用切菜刀、擀面杖、剪刀、针线等工具,也可以出门干活了。
正月初七称“人七”。村子里的社火在初七之后开始“挂灯”,一个庄头一个庄头地“耍”。正月十五元宵节又是一个热闹的日子,社火也“耍”到了高潮,但是年过到了尾声。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岁月总是无情地催人老的,可老的却是我们的年龄、我们的面相,增长的却是我们对世事的洞察与人生的历练,就像一个青苹果,正在逐渐变熟变红,散发出淡淡的馨香。我们应该用惊喜的眼光来欣赏“年”,一个民族集体孵化梦想的心灵驿站。
□赵炳庭
相关新闻
- 2021-02-26叶辛:茂兰的静
- 2021-02-26诗词里的元宵节:九陌连灯影,千门度月华
- 2021-02-26历史名人表彰大会:这个元宵节,多亏有了你!
- 2021-02-25故乡的新与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