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书香陇原 >> 美文摘编

父亲的房子

21-03-18 09:15 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日报 编辑:张兰琴

  马超和 笔名路杉,《中国乡村》《中国劳动保障报》等报刊发表散文作品百余篇。

  乡下,我们还有一院平房,前墙是砖砌的,后墙是黄土夯的,隔墙是土坯砌的,前墙外贴瓷砖,松木的门框门扇,不锈钢的窗户。女儿说:“那是爷爷的房子”。我看着她稚嫩的脸庞,尽管很不情愿,可还是点了点头。我在县城工作、生活,距离彼处七十多公里,好在一水儿的柏油路,方向盘在手,也就个把小时的事儿。但有机会,我都要回去。因为这个原因,在外墙醒目位置,它没被盖上“长期闲置”的印戳。

  在乡下,一直以来,房子是一个男人、一个家庭绝对的脸面。这房子就是父亲曾经的脸面。在这个六十来户人家的村子里,父亲的房子“颜值”普普通通,并不能作为他在人前面泛红光、声若洪钟的资本,充其量只是让他自己跟旁人不会觉得他比别人矮上一截。

  每到乡下,我喜欢跟熟悉的人有一搭没一搭地拉拉家常,看看熟悉的一草一木,心情很舒畅。父亲的房子是有魔力的——某些时候,我身处其间,即便心上有些许烦闷,眉头不会深锁,表情不会凝固。孩子满街跑,你根本不用出于担心而大呼小叫——没有疾驰的车辆,没有生疏的面孔,也没有什么崇岭深壑,最多也就是衣服上蹭些儿灰土,有什么妨害呢!父亲总说,孩子在城里难得接触泥土,在乡野里跑跑,多接接地气,好处多多。

  父亲盖过两次房。第一次盖房时,他还没有结婚,第二次盖房则是在我参加工作之后,他年过五十。两次盖房,虽然间隔了二十多年,但对于父亲来说,手头拮据的情致是相同的。那些年月,张罗着盖一院房子,可不轻省:凡事须亲力亲为,打地基、脱土坯、伐檩椽、编房席,耗时且费力,绝对是要脱层皮的。庄稼人谁没有点力气,然而,很多时候,让人为难的是钱。一分钱难倒英雄汉,绝不是无底线夸大。有些事情,尽管老话新词讲得通透,却是未曾经历过,永远也无法体会其真味的。我能体会父亲对自己盖起来的房子的感情,毕竟我也有过节衣缩食买房的经历。回想起其中的一些细节,我的眼睛不由地发酸。跟父亲相比,我的起点要高得多——我站在他坚强有力的肩膀上,我所经历的困苦自然要少得多。

  我坚信,父亲将自己的气性,以及自己对未来生活的期许,揉入每一块土坯、每一抹墙泥。因此,它倔强地面对风雨,没有丝毫退缩和妥协的迹象,它倨傲的姿态让我总觉得有一缕感伤在心头徘徊,挥之不去。房子是有生命的。夜晚,躺在土炕上,在黑暗里细细思谋过往与之相关的点点滴滴,这难道不是一种交流!躺在经过简单打扫的土炕上,我仿佛还能感受到往日坐卧的余温。它似乎能够以绝对优势压制我身体里的不安分因子,我不会辗转反侧,睡得甚是香甜。走过许多地方,能让人如此觉得真正踏实的地儿不多。

  锁子认真地看守着一切。然而,在我看来,那泛着锈迹的锁子绝对不是什么受人待见的物事——冷面相向的沉默本就是一种狰狞。搁置在院子一角的那些木头,没有合适的用途,也没有找到妥当的去处,经过暴烈的阳光的照射,开裂,外表苍白,如久病之人。房子若是不住人,气象通常很糟。房顶上或许会长出几棵草,可能是灰条,可能是蒲公英,也可能是“洋扫帚”,都是地头上常见的。那种子或许是从经行的鸟雀的喙中掉落的,或许是哪一阵狂风挟带来的。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们竟然在烈日的瞪视下萌发了,并且出落得亭亭玉立。尽管它们的生命周期不一定完整,但它们总能坚持到最后一息。因为这个原因,在过往的岁月里,尽管我跟它们有着颇多纠葛,但我还是挺疼惜它们的。

  院子里,泥土裸露处会冒出几棵蒿子。被我们唤作“臭蒿子”的它们通体散发着一种别致的气息,让人难生亲近之心。它们通常生活在荒滩野地里,此处尽管毗邻荒芜的沙地,但它们的出现,应该也蕴含着一段机缘巧合。不管怎么说,跟房顶的灰条、蒲公英、“洋扫帚”相比,它们的生存条件要优渥得多,更何况它们本就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再加上没有外部力量侵害,它们长得很是旺盛,大有一统天下的野心和气势。

  麻雀和燕子喜欢在檐下的电线上小憩。纵然是生性聒噪的麻雀,有时也会很享受清静。它们用平和的目光交流,梳理各自的愉悦。本性不会被压制太久,它们不会总是相安无事,偶尔也会发生争执。如果在数量上没有绝对优势,燕子难免落于下风。常言道,水火无情。麻雀、燕子亦是。不过,跟人相比,它们的应对方式要率性随意得多。排泄物从“高空”跌落到水泥台阶上,天长日久,竟然掩盖了它本来的色彩。

  雨的确有些稀罕。雨下得久一些,没有经过特殊处理的屋顶难免会有渗漏。我们将之视为雨做的一桩俏皮事,不一定非要搜腾出锅碗瓢盆,摆开架势去接。滴答,滴答,那声音执着地敲击着耳膜,承担着生活重压的人们,纵然心胸阔大,又有谁会将它作为小夜曲去对待呢!

  外墙墙根处的夯土剥落得厉害。除了自然力的作用,昆虫的活动也不容忽视:它们视其为乐园,自是用心经营,于是,蛛丝马迹比比皆是。室内,墙上的石灰出现了鼓胀,墙角处还有抹淡淡的粉屑。每隔一段时间回去,总会看见地板上横陈着一些没有明显缺残的昆虫尸体。我不知道将它们推向如此结局的,是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还是其他什么不为人知的因素。

  院门前有两三棵榆树、五六株枣树。它们紧挨着沟渠,早些年,沟渠里隔三差五淌水,它们活得倒也滋润。沟渠成为摆设之后,它们的处境一落千丈,甚是艰难,展现给人的是树梢枯干、枝叶稀疏的形象。这就像人,养尊处优惯了,猛地被打落凡尘,难免一时回不过味、缓不过劲。父亲不愿意看着它们枯死,毕竟它们都是在他的注视下成长起来的。唯一的办法是用塑胶管接通屋里的自来水去浇灌。只是用自来水浇灌,每年势必会增加二三百元水费。二三百元,在父亲看来,自然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却也只能让它们展露些许生气,并不能在根本上改变它们的困局。父亲觉得不值当。对于父亲这种跟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用血汗换取微薄收入的人而言,这样算账无可厚非。每次回去,我都固执地拉扯出水管,接通自来水浇灌它们。我希望它们活着。我的想法其实很简单,我只是希望自己偶尔回去时,不至于满目荒凉,不至于悲怆得不可名状——不惑之年,不再为衣食挂怀,名利也看得淡了,有什么比心情舒畅更重要呢!

  事实上,每一栋“父亲的房子”都有着厚重的底蕴。它们沉淀着只可追怀的欢愉。我们的父辈会跟“父亲的房子”一样不可逆转地老去,房子或许只是他们临近退场时刻的一种寄托。我所想传达的就是,善待他们所剩无多的时光,善待他们奋力拼搏的人生。

  □马超和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精彩推荐

  • 立足本土是我们的本分 ——访画家巫卫东 立足本土是我们的本分 ——访画家巫卫东
  • 考古专家讲述悬泉置发现故事 何双全亮相《丝路大讲堂》 考古专家讲述悬泉置发现故事 何双全亮相《丝路大讲堂》
  • 阿克塞县哈萨克族非物质文化巡演在省博举行 阿克塞县哈萨克族非物质文化巡演在省博举行
  • 话剧《八步沙》创演团队赴古浪采风 话剧《八步沙》创演团队赴古浪采风
  • 本土电影《爱在夏日塔拉》央视首映反响热烈 本土电影《爱在夏日塔拉》央视首映反响热烈
  • 在公益志愿服务中践行初心使命——记中国好人、城关区一方公益慈善协会党支部书记高平 在公益志愿服务中践行初心使命——记中国好人、城关区一方公益慈善协会党支部书记高平
  • 村庄的“守护者”百姓的“贴心人”——记皋兰县石洞镇魏家庄村党支部副书记阳娟 村庄的“守护者”百姓的“贴心人”——记皋兰县石洞镇魏家庄村党支部副书记阳娟
  • 甘肃文化丨4000年前陶水管 甘肃文化丨4000年前陶水管

关注我们

中国甘肃网微博
中国甘肃网微信
甘肃头条下载
微博甘肃

即时播报

1   立足本土是我们的本分 ——访画家巫卫
2   武威市:116项重大项目集中开工 总投资
3   考古专家讲述悬泉置发现故事 何双全亮
4   白银市:今年计划实施项目425个 总投资
5   阿克塞县哈萨克族非物质文化巡演在省博
6   兰州公交增开4条清明扫墓临时专线
7   甘肃省诗人卜卡诗集《苏格拉底的黄金杯
8   本周末兰州市将迎首个清明祭扫高峰
9   话剧《八步沙》创演团队赴古浪采风
10   本土电影《爱在夏日塔拉》央视首映反响
11   东乡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局东乡县2021年金
12   听遍中国——甘肃(张掖卷)项目验收会
13   本土佳作《爱在夏日塔拉》在CCTV6黄金
14   张掖甘州:强化农村食品安全治理 净化
15   2021年上半年全国英语等级考试周末开考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