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小说《暖夏》:新时代的中国乡村书写
长篇小说《暖夏》:新时代的中国乡村书写
长篇小说《暖夏》:新时代的中国乡村书写 高凯 摄
“既有对人间生活的广博的把握,又有从历史、从时代所提炼出来的一种精神的结构和方向。”著名评论家李敬泽这样形容王松近期推出的,被此间文坛认为“值得重视”的长篇小说《暖夏》。
《暖夏》的故事从位于大城市郊区趋于城乡一体化的乡村说起,这是一个新的典型环境,承载着包含了人情世故等等积累的历史惯性,更面临着全面小康使命。于是小说在各类各色的人物和应接不暇的故事及其复杂难理的关系之中,将时代的巨变课题与精神的渐变形态作为文学向深广处探究的方位,充分容纳地方元素、立体呈现百姓心思,并由此生暖意悟大道——情不自禁地流露出对世之“巨变”与心之“渐变”的思辨,构成了文本内部的力量。
“随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不断深化发展,我们对于生活,包括对于乡村的认识,也有了非常重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某种程度上讲深刻地影响着我们这个时代小说的思维。我相信这种影响绝不仅仅止于王松的《暖夏》,也很可能让我们看到了未来中国乡村写作新的方向和新的力量。”在日前举行的该作品研讨会上,李敬泽说。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白烨认为,《暖夏》立足于脱贫攻坚,又超越了脱贫攻坚,在某种意义上是乡村写作的一种新突破、新进取,具有非常丰富和浑厚的底蕴,小说以一种好看的故事来表现乡村的变化,它不仅仅写到脱贫,还涉及到乡村治理、乡村的体制的建设、探索和发展。
《人民文学》副主编、作家徐则臣表示在脱贫攻坚小说里,《暖夏》如此大规模的涉及文化和艺术,的确是目前为止他看到的印象最深的一部。这部小说里面扶贫是很重要的途径,说到底是文化和艺术扶贫。《暖夏》能够区别于其他类似题材的创作,文化是很重要的,这是它强烈、显著的辨识度,它在字里行间、在细节、在故事、在人物的勾连上呈现出天津特有的津味文化。
《民族文学研究》副主编刘大先称,“《暖夏》是理念先行的小说,主要在讲故事,是大众文化的,另一方面从主题观念上来说,它是民间自主性,农民视角为主题,折射出我们这个时代的现实是一个敞开了的乡村,一个开放的土地,在这个意义上说,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角,所以,我认为《暖夏》是新时代新乡村的写作。”
中国作家网主编、评论家陈涛指出《暖夏》具有非常强的可读性,就像一幕活生生的电视剧,节奏很明快,戏剧性冲突不断。《暖夏》当中人物很多,大概男女老少有二十多个,个性鲜明,语言各具特色,有的对话写的非常精彩,特别地道。
中国作协创研部理论处处长、评论家岳雯觉得《暖夏》更新了村庄写作的路径,把村庄的关系作为一个叙事的主力、主要的对象,也就是说在那里头不仅仅只是一个单一的村庄,而是一个有着关系、有着历史渊源、有着一母同胞这样一个村庄的关系,在这当中可以看到中国和世界的关联。她认为,这也可能是这部小说给人最大震撼的地方。
王松当日表示,“作为一个小说人我是很幸运的,首先中国作协给了我‘定点深入生活’的机会,让我接触到各个层面的社会生活。再有就是感谢天津市委宣传部、天津市作协为我安排回到我年轻时插队的地方挂职,深入生活,没有挂职就没有《暖夏》这本书。”
他直言,正是这次挂职,让自己对插队时的经历又有一个新的认识,“也许有一天我还会回过头来写知青,我相信肯定跟《双驴记》又不一样了。我觉得是我和我过去的插队经历和解了。”
“我感觉我找到了一个新的讲故事的腔调,另外也找到了一个我写作的新矿层——天津文化。”王松说。(完)(记者 高凯)
相关新闻
- 2021-04-12永恒的经典之作
- 2021-04-12始终把“人民至上”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 2021-04-12《袁行霈文集》:学术的气象与生活的涵养
- 2021-03-30《中国当代文学简史》:一路导览文学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