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现历史和理论统一的“真”与“善”
体现历史和理论统一的“真”与“善”
作者: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科研规划部副主任、教授 胡长栓
100年前,“中国该向何处去”的疑问萦绕在每一位爱国人士心头。彼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风起云涌,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中光荣诞生并在顽强斗争中不断发展壮大。
本书溯源党史、新中国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上迄20世纪初,下及1929年古田会议,以宏大史观配以全景式叙事方法,书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大背景下的中国,讲清党在生死关头将作出怎样的关键抉择,红色火种又如何在沉沉黑夜中成功燎原。
本书摆脱传统的通史写作框架,以“寻找中国复兴之路”为切入口,开启一段寻根溯源、温故知新之旅。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100年岁月如歌,风雷激荡;100年征帆高悬,乘风破浪。《火种》通过解密红色火种如何在沉沉黑夜中成功燎原,以深刻展现中国共产党人在艰难困苦中彻底革命、开天辟地的精神和斗志,传承“火种”精神;通过剖析中国共产党如何在一代代寻找中国复兴之路的党派中脱颖而出,找到适合自己生存、发展的道路,找到中国复兴之路,以为党史、新中国史“溯源”,牢记初心使命,坚定必胜信念,为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增添精神动力。
《火种》一书除了具有恢宏与厚重、严肃与生动、丰富与翔实的明显特质之外,还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突出特征。
《火种》是一部党史研究的文学作品
历史著作是比较难写的一种,因为怎么写历史本身就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大问题。党史著作尤其难写,因为我们党长期以来高度重视党史教育的优良传统和较为有效的近现代史与党史教育,我们大多数人对党的历史都比较熟悉,如何写出既严肃又生动,能够让人耳目一新,引人入胜的党史著作是摆在每一个党史作家面前必须认真思考的前提性问题。
《火种》作为党史著作,兼具了文学作品的特质,“是一部党史研究的文学作品”。从书名“火种”到各章节的标题,都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一般历史著作的标题范式,透射出一种颇具感染力的文学色彩,如第二章标题“愤青,刺客与暗杀”、第八章标题“风从东方来”,第二十一章第一目标题“‘虎狼成群’的上海”等都具有强烈的文学色彩。在开局入题的方式上,本书没有采用一般学术著作较为严肃的“前言”,而是采用了文学作品惯常使用的“引子”。在具体的表现手法上,则可以看到很多小说的叙事方式,比如在入题的“引子”中,作者是这样开始的,“1921年7月23日,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今兴业路76号)。这是一幢沿街的石库门寓所。底楼是客厅,楼上是住宅。”……“这天,一群来自全国各地的知识分子聚集在这里,秘密举行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初读起来,还真颇有金庸先生武侠小说的开局之风。
《火种》是一部文学创作的党史著作
从写作手法上来说,文学作品与党史著作具有明显不同的要求。文学作品应该是创作出来,这种创作包含着超越现实对人类美好价值的浪漫追求,包含着符合理性逻辑的事实虚构,包含着预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拍案惊奇等。历史著作特别是党史著作是记述出来的,这种记述要符合历史的客观和真相,要恪守实事求是的态度,充分尊重历史,这种记述严格来说是一种历史还原的方法,即要努力站到历史的现场去记录历史,在这种记述中,任何虚无主义的态度都是必须被反对的。
《火种》作为一部文学作品,恪守了实事求是的态度,“是一部文学创作的党史著作”。虽然该书作为一部“党史研究的文学作品”,采用了相应的文学创作手法,拥有了更具感染力的文学色彩,但作者恪守了实事求是的态度,尊重了历史的客观和真实,以大量史料为基础,对相关历史事实进行了较为深入细致的考究。比如关于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时间,作者就以学界的有关研究成果为基础,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论证,告诉读者我们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实际时间不是我们党确定的纪念日7月1日,而是1921年7月23日。类似还有很多,都体现了作为党史著作的严肃性等要求。
《火种》是一部有理论的历史读本
黑格尔指出,哲学史是哲学家的哲学史。这里,黑格尔强调的不仅只是指哲学史是关于哲学家或哲学家思想的历史,而是指哲学史只能是哲学家“写”的哲学史。因此,真正的哲学史只能是写出来的,表达着哲学家的思想,而不是编出来的,作为一种单纯的大事记。真正的历史著作也应如此,应该是历史学家“写”出来,必须内含相应的理论于其中,体现出历史学家的历史观和精神追求,而不是简单编出来的大事记,读起来毫无精神可言。这也应该是史学界常倡导的“以论带史,史论结合”原则的重要体现。
《火种》作为一部历史读本,不乏相应的理论在其中,“是一部有理论的历史读本”。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没有只是单纯地记录历史事实,而是力图体现出理论上的追求与思考。如关于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作者没有只是简单地告诉读者上海的召开地点,而是进一步分析了为什么会选择在上海召开的问题,从而让大多数读者对这一熟知的事实,有了理论上的进一步认识,即书中所指出的“是国际无产阶级革命的大环境和中国民主革命的内部环境相交汇的结果。”具体说来,一方面源于上海“是相对自由的天地”,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上海有“中国最大的工人阶级群体”,第三则是基于上海是“中外文化和思想的交流中心”。这就使该书超越了一般的历史读本,而成为一部有理论的历史读本。
《火种》是一部有历史的理论读物
理论既来源于现实的实践,也来源于历史的经验。中国文化的传统历来重视以史为鉴,在当前我们的党史学习教育中,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其中学史明理,就是要通过对党史的学习,掌握党的理论,牢记初心使命,坚定人民立场,提高工作本领。从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教训、涵养理性和智慧,是学习理论掌握理论最生动有效的途径之一,真正好的理论读物,应该是有理有事的,即不仅是有理论的,也必然是有历史的。
本书作为一本理论读物,以党的历史为基础,呈现了大量丰富的历史事实,“是一部有历史的理论读物”。“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史学界倡导的另一原则。该书作为一本理论读物,根本上还是一本历史著作,历史才是其承载其他一切的根基。因此如该书副标题“寻找中国复兴之路”所标定的,宏观上有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我们寻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宏大历史事件,如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井冈山的斗争等,微观上有蔡元培组织暗杀团、朱德的扁担、毛泽东在蛟洋、苏家坡的日子等,但无论是宏观的大事变,还是微观的小细节,作者都坚持了历史的真实,做到了以史料为据,从而保证了该著作有历史的知识性特征。
基于以上四个方面的突出特征,《火种──寻找中国复兴之路》一书在总体上体现出以下四个方面的重要价值。一是“真”,即拥有历史的客观真实,这反映了党史著作严肃严谨的基本要求;二是“善”,即具备理论的价值善向,这体现了政治上导向正确的价值追求;三是“美”,即兼具文学的生动美辞,这达到了引人入胜的相应文采;四是“知”,即具有党史的可靠知识,这满足了读者学以增知的阅读渴望。
相关新闻
- 2021-04-12读懂脱贫攻坚精神就读懂了中国
- 2021-04-12在大地的褶皱处聆听历史的回响 ——读江子散文集《去林芝看桃花》
- 2021-04-12唯美诗意流笔端
- 2021-04-07书话千年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