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书香陇原 >> 美文摘编

寻玉牛洛河

2021-05-20 09:19 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日报

  通渭碧玉关 □资料照片

  何国庆 甘肃通渭人,兰州市作协会会员,有作品发表在《青年作家》等刊物。

  打小生长在通渭县碧玉镇,先前,一直以为“碧玉”得名是因地形秀美,但与青年诗人、画家庄苓,青年作家、音乐人禾岫经过一番访山问水之后,对碧玉的认识悄然改变。

  第二十六个世界读书日,庄苓与禾岫前往著名作家雷达的母校新阳中学,为师生开办讲座,结束后,连夜驱车返回通渭。庄苓很早以前就想一饱碧玉奇石之眼福,今刚巧有空短暂停留,想来也是缘分,于是要我做向导驱车前往牛洛河一探究竟。

  对于碧玉镇玉石,我的了解不深,只晓得有种柔得像少女的石头,深藏而不轻易露世。它有着女子唇的红、肤的润、性的灵,又有着隐士的高雅不争、儒者的性情炼达,却不知这种被当地人称之为“软石”的奇石,本就是名副其实的玉!

  汽车沿牛洛河一直向西行进,没过多久,便觉心中有个声音似乎在提醒:前面就是了。于是就在河边将车缓缓停了下来。庄苓开始迫不及待地跳下车,跑到河边躬身寻找起来,目光在这片乱石铺就的河滩上铺展开来。这一幕不由地让我想起匍匐前行的西藏朝圣者,想必,探寻神秘的事物只有韧劲不行,非得虔诚不可。

  通渭的春来得不如往年早,碧玉这个地处陇中的北方小镇更是如此,四月的天暖不起来,植物无法背着阳光私下里生长,处于阴暗面的草木更是像营养不良的婴儿,没有一丝活力。小时候,常在河中玩,总会在周末耗掉一整个下午的时光跑到牛洛河捉泥鳅。这里的泥鳅和鱼没有两样,有须有翅,游起来婀娜多姿、风情万种,适合装在罐头瓶子里,然后摆放在家里不高不低,刚刚可以看到整个瓶身的大立柜上,每当惆怅时便会跑到跟前瞅一瞅,就像是默诵着的心头顿生的一句可以离苦得乐的咒语,让人相信并且死心塌地依赖。但如今,河水比往常更清,却不见了泥鳅的踪影。大约,一个人同水般过于清澈,没了缺点,反而显得一无是处了。

  沿河滩一直找寻了许久,可谓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仍旧没有玉石的蛛丝马迹,只好上车继续前行。车子又行驶了十多分钟,此时全然不知该往何处,恰好在一块苜蓿地见到一位当地的老人,于是下车向其问路。老人很是热情,指着前头说:“直走,果园附近。”此时,庄苓已经露出一丝急迫。我说:“宝藏是不容易轻而易举显现的,“藏”(zang)字本身还有个音是cang。”他点点头,平静而又自信地说:“没错,这也说明玉石肯定不在这河滩里。”“是,能够被轻易发现的、时刻将自身袒露的只有顽石。”我说。庄苓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按照老人所说,走着走着,就见到了老人口中所述的那片果园,苹果枝条瘦削,看得出是新栽植不久。按照当地人一直以来的描述,附近应该会有一个沟,里头便是玉石所藏之处。但环顾四周,并不见有沟,但见眼前有个黑乎乎的山洞,甚是显眼。大家寻思着或许和这个洞有关系,于是停车,在一处河水变窄的地方大家一跃而过,行至洞前。洞前堆满了碎石,以白色居多,还有红、黄等色。走进洞内,里头全是挖掘的痕迹,洞壁留下一个个镢头的印记,诉说着这里曾经发生的一切。大家决定一直往前行进,但没走几步,路就断了,里头被各类砖瓦堵封。这可能是当地人为了防止肆意开采破坏山体而有意为之。出了洞,眼前的山高大挺拔,山坡上全是石头,一颗颗裸露着,像是从山的土壤里长出来的。通过仔细观察,发现有条上山的小路,我们便顺着小路攀岩而上,眼前的石头和河边的大为不同,褪掉了河边石头的粗顽,多了几分细腻,大家这才恍然大悟,此地便是了。 经过一番探究,庄苓捡到好几块晶莹剔透的玉石,其中有一块上面附有山水人物,俨然一副山水问道图。凭着自己平日里对玉的喜好和钻研经验,庄苓很肯定地断定,这些就是玉,只是纯度不高而已。禾岫捡的虽纯色更差一些,但仍旧让人甚是兴奋。看来,碧玉镇有玉并不是空穴来风,碧玉镇的命名也不是随意为之。

  返回途中,想起了有篇文章《第九次玉帛之路考察活动——碧玉乡解密》中对于碧玉玉石的记载:据陇中玉介绍,目前所见碧玉乡出产的玉石硬度不高,裂纹也较多,影响到其市场开发价值。我们从村民自己就地取材制作的玉石手串看,情况的确如此。在五光十色的当今玉器市场上,这里出产的玉石因为成色较差,难有一争高下的机会。不过,可以进一步探究的问题仍是有意义的:当地以碧玉为名现象,毕竟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实物原型的。此外,在碧玉镇东南方向,有一个叫做”“玉关”的村子,想来同碧玉有些渊源吧。查阅资料发现,碧玉出产玉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4000年前的齐家文化时期。国人习惯说“千种玛瑙万种玉”。 如今通过目辨就可辨识的碧玉之玉,就不下四五种,拿考古发现的齐家玉器实物小心对照,大致能够还原碧玉不为人知的史前玉文化的隐情。

  寻玉,本非此行的目的所在。作为碧玉镇的青年一代,最大的获得是对家乡玉石文化的初步了解和印证,整理并保护好祖先们遗留下来的文化,才是我们当代文艺工作者的使命和责任。

  □何国庆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