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山“精皮脸馍馍”
武山“精皮脸馍馍”
在武山老家,人们把“洋芋饼”,亲切地称为“精皮脸馍馍”。“精皮脸”在武山方言中,意思是没有穿衣服的娃娃。过去,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村里五六岁的孩子,很少有穿衣服的,大人们都叫他们精皮脸娃娃。顾名思议,我们的祖先为了感谢洋芋的救命之恩,便把没有带面皮的洋芋饼,取了个孩子似的乳名——“精皮脸馍馍”,听起来亲切舒服,有浓浓的乡情味。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集体农业合作社的时侯,村上每年除了种小麦、玉米、油菜等农作物外,种植最多的蔬菜就是洋芋,秋天洋芋成熟的季节,就是我们最快乐的时候。因为家乡的洋芋除了煮着吃、炒着吃、蒸着吃、烧着吃外,还可以烙着吃,我最喜欢吃的就是母亲烙的精皮脸馍馍。母亲做“精皮脸馍馍”时,我常常会站在厨房里看着。母亲先选上好的洋芋,用水洗干净,然后用擦子将洋芋擦成丝,均匀地撒上面粉,加入适量植物油,再放点葱花、食盐、花椒面,搅拌均匀。烙“精皮脸馍馍”讲究火候,把大铁锅烧热,等锅热了倒上油,待油七八成热,倒上事先准备好的洋芋丝,用筷子把洋芋丝刮平压实,盖上盖子,等变成了灰白色,就用铲子翻过来继续烙,当厨房里弥漫着泌人心脾的香味时,就可食用了。刚出锅的“精皮脸馍馍”,金灿灿,油汪汪,里酥外嫩,既有面的香味,又有洋芋的清香,让人百吃不厌。
小时候,我家孩子多,父母拚命挣工分,一年分到的粮食根本不够,全靠洋芋充饥,油更是少得可怜,而烙“精皮脸馍馍”费油,母亲偶尔才会烙一顿“精皮脸馍馍”,就是我们那时候最好吃的饭菜了。
作家贾平凹先生曾经说过:“人的胃是有记忆功能的”,对于这句话,我一直深信不疑。不管走到哪里,我最喜欢吃的还是家乡的“精皮脸馍馍”。记得有一次,我和城里工作的儿子走进一家酒店,儿子点了一份洋芋煎饼,我一看不禁脱口而出,这不就是家乡的“精皮脸馍馍”吗?儿子嘴一撇,这是洋芋煎饼,儿子的一席话,不禁使我浮想联翩。
如今,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洋芋不再是家乡人餐桌上的主食。我们这些曾经吃洋芋长大的“武山娃”,开始离开大山,散布在各大城市的角角落落,过着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或许是一方美食馋一方人吧,无论身在何处,我对家乡的“精皮脸馍馍”都怀有深厚的感情,它寄托着亲人的关爱和游子解不开的乡愁,是世间任何美味都无法替代的。
□邓书俊
相关新闻
- 2021-10-18甘肃藩署的鸽子趣闻
- 2021-10-18遥远的当金山
- 2021-10-18秋雨 让杜甫诗意秦州
- 2021-10-12考古,串起全新的“蜀”——《寻蜀记》的写作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