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奎:真正的精品要实现IP资源的双向联动
何奎:真正的精品要实现IP资源的双向联动
国家新闻出版署“2021年全国有声读物精品出版工程”目前正在进行中。新华网客户端独家呈现“2021年全国有声读物精品出版工程访谈录”,对话本次参评的多家出版社代表及业界人士,共话有声出版行业未来。本期访谈嘉宾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副总编辑何奎。
新华网:您所在的版权机构是第几次参加国家新闻出版署“全国有声读物精品出版工程”(以下简称“工程”)的作品征集?此次参与“工程”作品征集的初衷和想法是什么?
何奎:这是我们第二次参加“全国有声读物精品出版工程”。我觉得这个“工程”从行业内来说,是具有引领性和标志性的,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去遴选一些有价值的作品,同时对于我们参评方也是一次从品质上的认可。
新华网:此次参选的作品从内容和体裁上是哪种类型的?选择这(几)部作品的原因是什么?作品有什么独特的设计或者亮点?
何奎:我们这次一共申报了5个项目,总体来说是偏历史人文方向的,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博物馆观看之道· 中国篇》。这是一档文博主题精品课,以中国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为线索,分十个板块,梳理了100多件(组)重要的文物,拎出文物背后的发展线索及每个时代的精神内核,讲述中国的历史发展和人们的审美变迁,让大家对中华文明有更鲜活的认知和了解。
在我们看来,文物是点,历史是线,文明是面,我们串起那些“镇馆之宝”,为大家讲述中华文明的变迁。这种观看路径背后的核心是社会面貌、生活方式、物质文明的演变,所隐含的是在不同历史阶段,人类思维能力、审美能力、美术创造能力的演进。这些变化通过“物”的形式展现出来,一直留存在今天,让我们得以观看、回望。
新华网:作为全民阅读的新型载体和形式,受众对有声读物的品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机构创作者,在内容筛选、生产、包装等方面,应如何打造精品呢?
何奎:这个问题结合“三联中读”的实际来谈会更加形象,“三联中读”是2017年上线的知识付费产品。它打造的有声读物,主要属于知识性比较强的音频课程,它有几个关键词:知识、伴随性、人格化。帮助用户在信息过多的传播环境里去做筛选,去节省时间,提升阅读效率,获取更有价值、更有意义的内容。这样的精品内容,是我们想做,和正在做的。
对于深度内容生产来说,不同产品形态的开发实际上促进了整个原创内容的生产。有声产品最初源于三联既有IP的开发,但是又将反过来促进三联IP资源的壮大。只有真正的精品内容才能实现这样的双向流动。
新华网:对于三联来说,有声读物和其他产品之间的比重是多少呢?下一步的打算是什么?
何奎:目前对于三联书店来说,有声读物的比重其实还不太高,也无法用一个准确的数据来描述,当然,对于未来的发展还是会有一个重心,三个方向。
“一个重心”:是由产品化运营向平台化运营转变,由自己制作产品为主转向同时与更多的平台进行开放式的合作与共享。
“三个方向”:一是拓宽人群。我们现在主打人群是白领阶层和知识人群,然后可能会拓展一下,再面向一些比如说大学生或青少年的一些人群,让受众更大众化一些。二是延展题材。目前的内容主要是偏向人文、社科、历史这方面,同时也正在更多地围绕大家关注的一些社会热点和文化热点问题,像去年围绕“抗疫”做一些相关的音频产品,社会反响很好。此外,还会根据时机关注一些与青少年相关的话题。三是创新形式。我们目前的形式主要是音频产品,目前也在启动视频产品的传播形式,同时还会借鉴同行一些比较好的经验,在合适的时机探索更多的IP衍生品。此外,在引流拉新、垂直营销、渠道分发等方面,也会做更多的创新。
新华网:对有声读物的行业发展有怎样的期望?
何奎:从全球和国内的情况来看,有声读物这个行业还处于一个融合与变革的时期,正处在增长的快车道阶段。我觉得未来几年,有声读物的增长应该还是能够持续的,尤其是现在随着技术的进步,随着题材和消费人群的拓展,它的未来发展可能会更好一些,但是否到了一个高位之后又面临增长的瓶颈,这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此外,我觉得这个行业中有几个点是我们要关注的,比如说版权的保护,因为现在有声行业的版权保护还是比较脆弱,是需要以后加强针对的;还有目前这个行业的产业链其实还不太健全,从源头开始,产业链的结构并不是很有序和畅通,这也是今后发展需要加强的地方。
相关新闻
- 2021-11-14李海涛:有声读物是对知识服务形式的有力探索
- 2021-11-14王朝阳:用懂孩子、正能量、高审美的作品润养童年
- 2021-11-14中国科幻呼唤更多更好原创内容——专访科幻作家刘慈欣
- 2021-11-14颜显森:讲孩子听得懂愿意听的话 做温暖而有力度的有声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