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羽渐丰仲冬始
雪羽渐丰仲冬始
12月7日,作为冬日的第三个节气,大雪如约而至,仲冬也至此而始。于是,古老金城也在时光流转中渐入深冬,那天气的严寒不仅掩去了世间嘈杂,更为人们带去了满眼的明净与欣喜。
大雪之“大”为积雪之厚
“时雪转甚,故以大雪名节”,“至此而雪盛矣”。由小雪到大雪,气候上的降水量反而减少,为什么还叫作大雪节气呢?对此中国气象局气象服务首席专家、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主持人宋英杰有着十分生动的解读。
“与小雪节气相比,其盛其大,未必是降雪量的增大,而是降雪的概率增大或积雪的概率增大。”他认为:“有学者认为,可将小雪解释为初雪来临的时节,大雪解释为积雪出现的时节。就如同小寒、大寒之小大,不是形容天寒程度,而是形容地冻程度一样,小雪、大雪之小大,也非形容降水量之多寡,而是形容积雪之有无。”
“小雪与大雪,最大的区别在于:小雪时,雪随下随融;大雪时,雪随下随积。”宋英杰说:“雪‘坐住了’,所以大雪节气,不是降雪多了,而是有了积雪。同样是降水,只有雪被赞美、被吟诵,而雨、雹、霰都无法享受这种待遇,只因雪如花似玉。”
雪之降临是对大地的“滋养”
对于雪来说,明明可以靠“颜值”,却偏偏还要拼“才艺”。因为,雪不仅“颜值”高,而且“营养”更丰富。据测定,1000克雪水中,含氮化物75克,大约是普通雨水的五倍。所以,下一场雪便相当于施了一次氯肥。而且雪会慢慢融化,缓缓渗入,其滋润作用更温和、耐久。
“尚未融化的积雪,相当于为越冬作物盖了一层被子。”宋英杰表示:“在融化时,雪是‘学霸’,在覆盖时,雪还是‘暖男’。所以,人们喜爱雪,不止是因为它有如花似玉的颜值。这不是一个只‘看脸’的世界。”
“老话说‘大雪半融加一冰,明年虫害一扫空。’”他用一句通俗易懂的俗语将雪与农事关系之密切描述得愈发鲜活:“雪的降临,不仅仅是降水相态的变化,对大地而言更是妆容,是护,是滋养,是一种纯真的安静。”
雪是冷暖空气的因缘
“雪,是冷暖空气的因缘。”宋英杰有一段十分经典的描述,将雪的诞生诠释得温情、浪漫:“有一次,他来这里时她却没有守在,他必经的路旁。有一次,她到这里时,他却无视地,去了更远的地方。她不在时,他只是风一阵;他不在时,她只是雾一场……”(文中,“他”是指干冷空气,“她”是指暖湿空气。)
大雪时节,很梦幻的场景就是在屋里读书,外面纷纷扬扬地飘着雪,书中自有黄金屋,窗外自有山如玉。
董仲舒在其《雨雹对》中说:“太平之世……雾不塞望,浸淫被洎而已;雪不封条,凌殄毒害而已。”是说雾最好不要妨碍视野,只要浸润天地即可,雪最好不要压坏枝条,只要消除害虫即可。
古时,关于衣着,夸张的说法,是“夏则编草为裳,冬则披发自覆”。御寒条件差,所以人们最畏惧的是“冬日烈烈,飘风发发”。但今人最畏惧的是既“塞望”又塞肺的雾,常常期待能喝上新鲜的“西北风”。
封藏时节,“安形性”“处必掩身”
绝大多数人的小时候,都应该特别盼望下雪。有的喜欢那一脚浅一脚深陷于积雪之中的“亲密接触”,甚至在雪中毫无顾忌地连滚带爬;有的则喜欢在雪地里嘎吱嘎吱踏雪的感觉,喜欢在毛绒的雪地上写字……
而谚语云:“小雪封山,大雪封河。”古人认为,到了封藏时节,人也要“安形性”“处必掩身”。起居上,别折腾;衣着上,别嘚瑟。
“我小时候有这种体验:干雪踩上去是嘎吱嘎吱的,湿雪踩上去是‘pia叽pia叽’的。”宋英杰还分享了记忆里与雪相处的美好时光:“又粘又重、很容易攥成团、打雪仗、堆雪人的是湿雪。本来雪花完好,但下落过程中有一小段路温度稍高于0℃,雪花半融,落地时便是湿雪。”
他说:“湿雪很容易闯祸,压断树枝,压塌房屋(大棚)等。干雪往往是粉状的,落地之后很蓬松,风一吹,便很不安分。风雪交加,便成为另一种天气现象:吹雪,俗称‘白毛风’。”
“最能使树木呈现玉树琼花般效果的,并不是雪,而是雾凇。”宋英杰还讲述了另一种与雪有关的自然景象:“雾凇不是从天而降的,而是过冷水汽就地凝华。其实,它的生成条件比降雪更苛刻:一要气温足够低,二要水汽足够多,三要风力足够小,最好还是晴天。所以,雾淞比雪更稀有一些。”
大雪三候:鹖鴠不鸣、虎始交、荔挺出
中国古人将大雪分为三候:一候鹖鴠不鸣;二候虎始交;三候荔挺出。是说此时因天气寒冷,寒号鸟也不再鸣叫了;此时是阴气最盛,所谓盛极而衰,阳气已有所萌动,老虎开始有求偶行为;“荔”为马兰草即马兰花,据说也能感受到阳气的萌动而抽出新芽。
腌肉、打雪仗、赏雪景、进补都是大雪节气的民俗。此时,很多地区的家家户户门口、窗台上都会挂上腌肉、香肠、咸鱼等腌制品,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如果此时恰逢天降大雪,人们还都会热衷于在冰天雪地里打雪仗、赏雪景,其乐融融。
大雪也是“进补”的好时节,素有“冬天进补,开春打虎”的说法。由此可见,冬令进补能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促进新陈代谢,使畏寒的现象得到改善。同时,还能调节体内的物质代谢,使营养物质转化的能量最大限度地贮存于体内,有助于体内阳气的升发,俗话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此时,也是宜温补助阳、补肾壮骨、养阴益精。冬季食补应供给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易于消化的食物。
总策划 安希荣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首席记者 李 超
相关新闻
- 2021-12-0621世纪,我们为何读古诗?
- 2021-12-06作家行走大地,正在拔节成长
- 2021-12-06读书“十要”:古人的读书智慧
- 2021-11-16成长的诗意表达